益气聪明减葛根汤_葛根益智仁

       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益气聪明减葛根汤的问题。关于益气聪明减葛根汤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

2.冬天脚冷的人吃什么比较好 冬天脚冷值得喝的茶推荐

3.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应如何进行?

4.医方集解的图书信息

5.颈椎病视力下降怎么办?

6.脑供血不足怎么调养?

益气聪明减葛根汤_葛根益智仁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

        内科是中医的重要学科之一。你知道重要内科学有哪些重要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欢迎阅读。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

冬天脚冷的人吃什么比较好 冬天脚冷值得喝的茶推荐

        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

        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很多朋友对于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葛根和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不太了解,下面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1

        葛根的功效

        性味甘、辛,凉。

        归经归脾、胃经。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葛根具有滋身健体、抗衰老、降压、降糖、降脂、增加皮肤弹性、润肤等功效。

        葛根中所含异黄酮具有滋润皮肤、恢复皮肤弹性的作用,还可以减缓骨骼组织细胞的老化,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减少骨钙丢失,增加骨密度并阻止骨骼的中空消溶,从而远离骨质疏松。

        葛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以及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症,又能延年益寿、增进健康,是中年女性日常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选择。

        最值得推荐的是,女性常吃葛根,可以促使胸部发育增大,让乳房再现挺拔,这主要就是异黄酮的功劳。

        葛根的作用:

        1 、对平滑肌的作用

        葛根中的大豆甙元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够明显收缩平滑肌,被认为是葛根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

        2 、对冠状循环的作用

        葛根水煎剂、醇浸膏、总黄酮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能使冠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

        3、 对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的作用

        葛根醇浸膏、大豆甙元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还能明显缩短氯彷、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时间,葛根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塞范围,被认为是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4 、对心脏功能和心肌代谢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脏总外周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工作效率、葛根素还能明显减少缺血引起的心肌乳酸的产生,改善梗塞心肌的代谢。

        5、 对血压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葛根总葛酮和葛根素能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显著降低,血压下降、葛根素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和提高局部微血流量;葛根总黄酮具有明显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改善脑微循环和外周循环、据报道,葛根素还能改善视网膜血管末稍单位的阻滞状态,从而提高视功能。

        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和5—HT(5—羟色胺)与ADP联合诱导的人和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另外,葛根素还能明显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7 、降血糖的作用

        葛根素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具有一定的降血糖能力。

        8、 对体温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对内毒素致体温升高具有转持久而明显的降温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外感发热诸症。

        9、 对记忆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醇提物能提高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并降低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对抗东莨碱所效的大鼠记忆获得性障碍,这说明,葛根具有一定的改善学习记忆的能力。

        葛根的禁忌

        1、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人,有脾胃病不宜服葛根;易于动呕,胃寒者慎用葛根。

        2、对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患者,还宜谨慎使用葛根。

        葛根的食用方法

        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此茶具有清热解毒、分解酒精、醒酒健胃、解酒护肝等功效。酒前泡服可使酒量大增,酒后泡服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将其作常规饮料泡服,久服可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

        1、桂花葛粉羹

        葛根磨粉后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入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此羹甘甜润口,气味芬芳,具有清热生津,解肌发表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等病症。

        2、葛根粉粥

        葛根磨粉,清水泡洗粟米一晚,第二天滤水取出,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此粥软滑适口,清香沁脾,具有营养机体,升举人体阳气的功效。可用于心脑血管病症的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腹泻、痢疾患者宜常食之。

        3、葛粉饭

        先用开水将凉粟米饭淋湿,加人葛粉拌匀,放入豆豉汁水适量,在旺火上煮熟。适当拌以调味品即可食。此饭清心醒脾,增长智力,可用于记忆衰退等病症。

        4、葛根汤

        将葛根切片洗净后,可与排骨、母鸡、鸭子等一起炖汤,加上调味品即可食用。此汤清香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老少皆益。特别是夏暑季节的美味佳肴。

        5、葛根茶

        6、自制葛冻

        按上述方法制作后冷藏于冰箱内即成葛冻,炎炎夏日吃葛冻,滑嫩爽口,清凉身心,妙不可言。

        7、葛粉粥

        取葛粉100克,小米50克。 小米熬成粥后加入用冷水调匀的葛根粉,边加边搅拌煮沸即成。

        枳椇子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胃经。

        功效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大小便。主治醉酒,烦渴,呕吐,二便不利。

        枳椇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2、《唐本草》:主头风,小腹拘急。

        3、《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痰火闭结于胸中,用此可解。

        枳椇子的药用选方

        1、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蒸熏,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烁,专嗜冷物寒浆: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吞下。

        2、治酒色过度,成劳吐血:拐枣四两,红甘蔗一根。炖猪心肺服。

        3、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钱,四匹瓦五钱,蛇莓五钱。水煎服。

        4、治小儿黄瘦:枳椇果实一两。水煎服。

        5、治小儿惊风:枳椇果实一两。水煎服。

        枳椇子暂无副作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孕妇禁用。

        怀孕期间不易用药,减少对胎儿的伤害。经期宜少食,食用过多会导致女性月经不调。而脾胃虚寒者禁用。枳椇为鼠李科枳椇属下的一个种。别名拐枣、鸡爪梨、万寿果、结肉子、结肉籽、桔扭子、鸡爪树、鸡爪果、鸡脚爪、万字果、梨爪子等。具有医疗价值,其子可清热利尿,止咳除烦,解酒毒。其皮可活血,舒筋解毒。用于腓肠肌痉挛,食积,铁棒锤中毒。其果梗可健胃,补血。

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2

        葛根茶的作用与功效

        1、保护心脏

        保护心脏是葛根茶的重要作用,因为葛根茶中含有的葛根总黄酮和皂苷,以及葛根素等营养成分,都能提高心脏功能,而且能营养心肌,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能让人力心脏功能保持稳定正常状态,常喝葛根茶,能预防心梗和心肌缺血,以及新肌无力等多种常见心脏病发生。

        2、预防动脉硬化

        葛根茶它不单能保护心脏,还能保护人类心血管,它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成分,能提高血管通透性,可以增加血管的韧性和弹性,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原本能坚持用葛根茶泡水喝,就能提高人体心血管功能,可以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发生。

        3、预防高血糖

        高血糖是现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他不能得到控制,就会导致糖尿病,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葛根茶中的葛根素能促进人体内肾上腺激素分泌,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内的胰腺,可以促进岛素生成,而胰岛素又是稳定人体血糖的重要存在,所以平时人们多喝葛根茶能预防高血糖。

        4、调节体温

        葛根茶还能防止人类体温升高,也能让人类过高的体温降下来,因为葛根茶中含有的总黄酮是一种天然药用成分,它对人体因毒素导致的体温升高,有明显抑制和缓解作用,而且能让人体的体温控制在稳定正常状态中。葛根茶还具有一定的抗炎抗病毒能力,人体因为炎症出现,体温升高时,多喝一些葛根茶也能让体温尽快恢复正常。

葛根枳椇子的功效与作用3

        枳椇子醒酒

        枳椇全身是宝。枳椇的根能冶疗虚损呕血,风湿病骨筋疼痛。枳椇树根可冶食积,并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临床医学上枳椇子关键用以醒酒,下列双方可供采用。

        当代药学也已确认,枳椇子对家兔有明显有利排尿功效,是一种醒酒灵丹妙药。

        枳椇子醒酒粥:枳椇子10克,稻米100克。将枳椇子择洗干净,放进锅中,加冷水适当,侵泡10分钟后,水煎取汁,增加米煮为稀饭服用,每天1剂,持续5——7天。能除渴不欲,醒酒毒,适用醉酒渴不欲,胸怀心烦,恶心干呕等。

        枳椇子蔗汁饮:枳椇子10克,甘庶适当。将枳椇子水煎取汁,甘蔗榨汁,与枳椇子液汁混和匀称饮服,每个月多次。可解酒解渴,并能预防因喝酒过多引发的虚损呕血。

        枳椇子很多人也许都非常少触碰过吧,实际上用枳椇子醒酒实际效果是十分的好的,并且枳椇子全身全是能够医治的,并且有显著的醒酒实际效果,假如平常饮酒交际许多,并且一时没法醒酒得话,能够运用枳椇子醒酒,具备非常好的醒酒实际效果的。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应如何进行?

        在现代生活中,食疗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会通过饮食调理疾病,比如冬天脚冷。那么冬天脚冷吃什么调理呢?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冬天脚冷吃什么好 肉类

        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的御寒效果较好。它们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吃这些肉可使阳虚之体代谢加快,内分泌功能增强,从而达到御寒作用。

根茎类

        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人怕冷与机体无机盐缺乏有关。藕、胡萝卜、百合、山芋、青菜、大白菜等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多吃这类食物可以改善冬天脚冷的现象。

辛辣食物

        辣椒含有辣椒素,生姜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胡椒含胡椒碱。吃这些辛辣食物可以驱风散寒,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

吃含维A的食物

        玉米、南瓜、黄椒、胡萝卜、苹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补中益气、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抗寒能力,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非常适合手脚冰凉、怕冷的寒症人群。

吃含维E的食物

        多补充维生素E有利于扩张身体的末梢血管,并且能促进末梢血液循环畅通,使手脚不再冰凉,坚持吃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如

        芝麻、花生、植物油、桑椹干、榛子、松子、羊肝、葵花子等,可以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改善手脚冰凉。

含碘食物

        海带、紫菜、海盐、发菜、海蜇、蛤蜊、大白菜、菠菜、玉米等含碘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

        甲状腺激素具有生热效应,它能加速体内(除脑、腺、子宫外)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产热,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皮肤血液循环加强,抗冷御寒。

吃含烟碱酸的食物

        含烟碱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牛奶、芝麻、花生、起司等。因为烟碱酸能使末梢血管扩张,改善手脚冰凉,还能稳定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

含铁高的食物

        人体血液中缺铁也怕冷。贫血的妇女体温较正常血色素的妇女低0.7℃,产热量少13%,当增加铁质摄入后,其耐寒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冬天经常脚冷的人群可有意识地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蛋黄等。

冬天脚冷吃什么食物 韭菜

        营养价值:韭菜为振奋性强壮药,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含蛋白质2——2.8克,脂肪O.2——O.5克,碳水化合物2.4——6克,还有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B2等,保证了它的“暖身”效果。韭菜还含挥发性硫化丙烯,有辛辣味,能促进食欲。

        食用搭配:烹饪韭菜很简单,将虾仁、鸡蛋、猪肝、羊肾分别和韭菜烹炒,都可以增强其功效。熬粥时放些韭菜也不错。注意的是,据《食疗本草》记载,韭菜不宜与蜂蜜同食,否则可能导致腹泻。

        温馨提示:中医认为,韭菜为温暖腹脏的食品,适于寒性怕冷、肾阳虚弱者;妇女月经迟来及产后腹部虚寒者,可以适当补充;不过,有扁桃腺炎、鼻蓄脓和中耳炎的人不应吃韭菜。

豆腐

        豆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是平衡人体耗氧量的重要物质,能减少平时工作、活动时体内热量的快速散失,不但有助于保持能量,还能帮您提高耐寒能力。

        北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红白豆腐,也是暖身的好菜式。因为血豆腐对于贫血型寒症(除了怕冷,还有脸色差、易疲劳等表现)的人来说,特别能起到补铁补血、加强营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暖身的效果。

桂圆

        龙眼俗称“桂圆”,历史上有南方“桂圆”北“人参”之称。中医认为,龙眼味甘性温,归心、脾经,滋补气血,能助火化燥,凡有阴虚内热的人就不宜使用。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冬季手脚冰冷的女性可以吃些红枣龙眼粥来调养。

        做法:大米200克,龙眼200克,红枣5枚。将米洗净,龙眼剥壳,红枣洗净,锅中加水烧开,加入大米煮开后调小火煮半个小时,搅拌,放桂圆、红枣小火煮15-20分钟,加白糖调味出锅。

生姜

        中医认为,生姜可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姜中也含有植物杀菌素,其杀菌作用不亚于葱和蒜。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其中还含有较多的挥发油,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

        晨起含姜片:每天早晨起床后,先饮一杯开水,然后将生姜刮去皮,切成薄片,取4—5片放入盛开水的碗中烫一下,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含10—30分钟,慢慢咀嚼,切勿一次吞下去。

        喝生姜大枣汤:每日清晨取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1次,特别适合冬季手脚发凉的朋友食用。

大枣

        营养价值:民间有“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之说。大枣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大枣富含的环磷酸腺苷,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物质,能增强肌力、消除疲劳、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

        食用搭配:芪枣合汤(取黄芪15~30克、大枣10克、百合30克一起下锅炖30至40分钟,然后连汤带料一起食用)。这三者结合,对气血两虚的人很有好处,能够缓解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也能滋润美白皮肤。

        温馨提示:中医认为,大枣为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的良品。不过,痰浊偏盛,腹部胀满,舌苔厚腻,肥胖病者忌多食常食。

羊肉

        营养价值:羊肉富含优质蛋白和钙、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物质,可以在冬季补充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达到“暖身”效果。

        食用搭配:人参羊肉汤、羊肉胡桃汤、海参羊肉汤、虫草炖羊肉等能提高羊肉的暖身功效,加胡桃仁还能祛除膻味。不过,羊肉不宜与南瓜一同食用,否则可能引起黄疸或脚气。

        温馨提示:中医认为,羊肉能补血之虚,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之称,适合畏寒怕冷、形体瘦弱以及年老体衰者冬令进补;不过,发热病人、患有眼部疾病、腹泻和体内有积热的人就最好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山药

        营养价值:山药“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常食可缓解女性手脚冰凉。

        食物搭配:山药红枣乌鸡汤。做法:乌鸡一只,山药60g,大枣10枚,乌鸡切小块,放入沸水中焯去血污;山药去皮切滚刀块;将所有食材放入汤锅中,加入足量的水,开火烧开后,小火煲2个小时,出锅前撒入适量盐、味精即可。

海参

        营养价值:有“海中人参”之称,每100克海参中蛋白质高达50克,并含丰富的镁、铁、锌等微量元素,对体内热量代谢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暖身”,还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推荐用量:鲜海参,每餐50~100克。

        食用搭配:为提高功效,最好将海参与虾、火腿、鸭、鸡肉等动物性原料搭配,并煨炖成各种香浓的汤品。

        贴心提示:海参作用温和,极易消化吸收,可作为儿童,妇女、老年人日常养生保健食用。适于肾虚、精血亏虚体质者,痰多,便溏者别多吃。

蜂蜜

        每天坚持服用适量的蜂蜜,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增强体质免疫力。可以选择滋补和调理分泌类型的蜂蜜。

        最好可以到认识的蜂场购买新鲜的纯蜂蜜,一般市面上销售的蜂蜜多数经过加工,长期服用也见不到效果。

维他命E

        维他命E可扩张末梢血管,对于末梢血液循环畅通很有帮助,但维他命E的效果较缓慢,须持续3个月才可见效。

核桃、芝麻、花生等坚果

        营养价值:坚果油脂含量较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并富含磷脂、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中医认为坚果性味偏温热,有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御寒的作用,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脏,可增强体质。除了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外,它也是健脑、美容、抗衰老的有益食品,所以冬季进补多吃坚果很有好处。

        食用搭配:核桃红枣粥、榛子杞子粥、花生大枣猪蹄汤、栗子黄焖鸡、腰果拌虾仁、白果膀胱汤等都有很好的温补功效,制作也简单方便。

        温馨提示:吃坚果要适量,且因人而异。经常上火、患有腹泻或痰热咳嗽者,尽量避免食用。

冬季脚冷喝什么茶 红糖枸杞老姜茶

        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的作用。老姜(姜母),味道辛辣,可以补血活络。具体做法:准备一块老姜、50克枸杞、50克红糖、500克水,将老姜枸杞洗净,所有材料放入锅内中火煮约15分钟即可。

红枣枸杞茶

        先将红枣去核和枸杞分别洗净,略泡一下;将泡过的红枣和枸杞放入搅拌机,加适量水撑成红枣枸杞混合汁;用滤网滤去果肉渣;将红枣枸杞汁加冰糖,加热与沸腾就可以喝了。

姜枣茶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祛风散寒、养胃止呕之功效,尤其对阳气较虚的中老年人和宫寒怕冷的女性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姜枣茶是冬季养生推荐的一道热饮,非常适合脾胃虚寒、怕冷的朋友们。每天将适量生姜、红枣切片煮熟后,放温,再加一些蜂蜜,喝上一杯,可以有效驱寒润燥,抵御严冬。

红枣桂圆茶

        先将红枣,桂圆分别剥开去子。再以热水(约1壶)冲泡8-10分钟。最后加上砂糖即可。加蜂蜜的情况下,冲大枣茶的水不用高过60度,否则会破坏蜂蜜的营养成份。红枣桂圆茶能够补充女性血气,起到活血保暖,养颜美容的功效。建议长期饮用,功效会更加明显。

芍药茶

        有些女性经常感觉手脚冰冷,其实是因为她们的血液循环不流畅,因此提倡饮用芍药茶以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各处积聚的淤血排出体外。做法很简单,将15克野生晒干的芍药,跟400毫升水一起煮,待剩下一半分量时,再放入生姜、枣和蜂蜜就可以。

玫瑰花茶

        玫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很大,自然不用多说,性温,具有理气解郁、活血散淤、调经止痛的明显功效;温养心肝血脉,舒发体内郁气,常喝玫瑰花茶能增进血液循环,所以冬天怕冷的朋友多喝喝效果很好。

枸杞红茶

        阳虚怕冷的人可适当喝些红茶,而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有清热降火的功效。若想增加“补阳”的效果,可以在红茶中加入枸杞、红枣等。

糯米红茶

        糯米50克,红茶5克。将糯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在煮好的糯米中加入红茶,即可饮用。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症状。

牛奶红茶

        红茶3克,牛奶100克,食盐2克。将红茶放入锅中,加水煎煮5分钟;红茶叶过滤掉,另以一只锅煮牛奶;将牛奶煮沸后加入茶汁,加入食盐揽拌。每天早上喝一次,可有效地补充气血,强身健体。

艾附暖胃茶

        艾叶10克,香附10克,大枣5枚。将艾叶和香附研末,与大枣一起放人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闷几分钟,代茶频饮。

黄芪桂圆温暖茶

        黄芪15g、桂圆10g、生姜一片、红枣二颗。将红枣剥开去籽,加其他药材,以500ml至1000ml热开水冲泡,浸泡几分钟后趁热饮用。

冬天脚冷吃什么中药

        中药如人参、党参、当归、丹参、桂枝、麻黄、干姜等,能有效改善以及预防手脚冰凉,中医还有固定的处方可以治疗手脚冰凉,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理中汤、葛根汤、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等。

        这些中药适用于体质虚寒、怕冷的人群,可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

枸杞

        枸杞就是冬季进补的好选择。枸杞是上乘的滋补药,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为20%左右、脂肪为10%左右,糖为40%左右,剩下的30%左右为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主治肝肾阴亏、腰膝酸痛、视力衰弱和糖尿病等症。

        最佳食用方法:冬季吃枸杞宜煮粥,可以和各种粥品搭配。枸杞还有一种简便的吃法,就是早晚嚼食,嚼食的好处是对枸杞中营养成分的吸收会更加充分。

        嚼枸杞时要注意,在吃的数量上最好减半,否则容易滋补过度。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可以吃30克左右。

        最佳搭配:山药炖枸杞口味清爽,低脂、高养分,帮助新陈代谢而达到美容目的,并有降血脂的功效,更年期女性应该多吃。

当归

        中医认为,手脚冰冷是因冬季阳气不足,血液无法输送到四脚末端所致。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入冬后天气寒冷,吃些当归羊肉汤可益气补虚,特别适合气血循环差且手脚冰冷的女性,一些产后虚冷的妇女多吃也可以补血活血,调养体质。

        做法:羊肉块600克(带皮或羊腱切块),圆白菜、姜适量,当归2钱,枸杞3钱,去核红枣10粒。另备盐少许,酱油与糖各一大茶匙,酒1杯。将羊肉块用沸水烫一滚,换清水后入锅,并将姜、当归、枸杞、红枣及调味料一起放入小火慢炖1.5至2个小时,然后放入圆白菜再煮20分钟即可。

红参

        红参是人参的熟用品,有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功效。红参是气血不足且偏阳虚者的补益佳品,凡出现经常怕冷、手脚不暖、眩晕倦怠、四肢乏力、易疲劳、气短喘促、时感胃中寒冷等症状,都可选用红参进补。

        冲茶:将红参或干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熬粥:将红参切成薄丁片,早餐熬粥时放少许,大补。

        嚼食:将红参切成薄丁片,取2~3片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冬天脚冷的养生食谱 牛奶姜汁

        食材:鲜牛奶150-200毫升,生姜汁1匙,白糖少许。

        做法:

        1.牛奶、生姜汁、白糖共同倒入碗内,搅拌均匀。

        2.然后入锅隔水蒸15分钟,即可。

        功效:驱寒暖胃,适用于手脚冰凉。

艾叶姜蛋

        鸡蛋150克、姜15克、艾叶9克。

        把生姜、艾叶、鸡蛋放入沙锅内,加水煎。蛋熟后去壳取蛋,再放入锅内煮片刻,去药渣。

良姜粥

        原料:高良姜末15克,大米100克。

        做法:先将高良姜末置粥锅内,并加入清水2000毫升,用中火煎至1500毫升,去良姜渣,再放入洗净大米用文火煮成糜粥。温热服食。

红薯鸡蛋粥

        原料:红薯--1/6块,鸡蛋--1个,牛奶--2大匙。

        做法:将红薯去皮,炖烂,并捣成泥状。将鸡蛋煮熟之后把蛋黄捣碎。红薯泥加牛奶用文火煮,并不时地搅动。粘稠时放入蛋黄,搅匀。

莲子猪肚汤

        原料:猪肚300克,莲子100克,料酒2杯盖,生姜薄片2片,盐,鸡精,葱末。

        做法:猪肚洗净,开水氽熟,切成两指宽的小段。将猪肚、莲子生、姜薄片入锅,加入清水。汤沸后,加入2杯盖料酒,大火改小火继续焖煮(若是用焖烧锅,小火10分钟后,将内锅放入外锅加盖焖熟)1个小时左右,猪肚焖熟煲烂,加盐、鸡精,撒上葱花就可出锅。

葱头烩羊肉

        羊肉(瘦)200克、大葱50克、芹菜25克、酸黄瓜25克。

        将羊肉切成三厘米大的片,放入胡椒粉,精盐拌匀,葱头,芹菜切丝,酸黄瓜切片。

        往煎盘注入油烧热,下入肉片,炒去水分,放入辣酱油一烹,注入鸡清汤适量,焖15分钟左右,待汁收干起锅。

        往另一个煎盘注入黄油烧热,下入葱头丝,芹菜丝略炒,稍一变色时,下入面粉炒熟,下入番茄酱炒去水分,下入鸡清汤,精盐,味精,砂糖,蒜末,酸黄瓜片,香桃,调成汁,倒入肉片锅内,再焖片刻,待汁浓肉熟即成。

羊肉枸杞汤

        食材:羊肉200克,枸杞15克,姜片适量。

        做法:

        1.羊肉洗净,切块,在沸水锅中汆出血水备用。

        2.锅置于旺火上,放入羊肉、姜片、料酒,再加水共煮,煮至半熟。

        3.加入枸杞、食盐,用中火煮至肉熟烂即可。

        功效:滋补强身,抗寒冷,缓解手脚冰凉。

水晶虾

        对虾(250克)、肉皮清冻(200克)、大葱(5克)、姜(5克)、盐(3克、)味精(2克)、料酒(8克)、香菜(10克)。

        将大虾(对虾)洗净,择去沙线,去皮,制成净虾肉。葱、姜切末。香菜择洗干净。坐锅点火倒水,水开后下入虾肉,煮透捞出放入碗内。

        锅再点火,倒入肉皮冻加热,倒入葱末、姜末、精盐、料酒、味精,煮开后晾凉备用。将虾放在碗内,加几片香菜叶,再倒入肉皮冻汤,待皮冻凝固后扣在盘内,切块即可。

霸王花猪肚汤

        原料:霸王花1两(约40克),猪肚1个。

        辅料:南北杏仁共2汤匙调料/腌料:陈皮1/6个,蜜枣4粒,盐。

        做法:霸王花用清水浸软,刮去囊洗净;陈皮用清水浸软,刮去囊洗净。猪肚用清水洗至无异味,放下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洗净,沥干水后用白镬(即锅中无油)将两面煎片刻,取出再洗一洗。适量水煮滚,放下霸王花、猪肚、果皮、蜜枣、南北杏大火煮滚,再转慢火煮3小时,下盐调味。

金银菜排骨汤

        猪排骨(大排)(400克)、白菜(250克)、芥菜干(50克)、杏仁(50克)、盐(5克)

        排骨洗净,出水过冷河。杏仁放入滚水中煮5分钟去衣洗净。菜干浸软切短。白菜洗净。把适量清水高火6分钟至滚,放入排骨、白菜、菜干、杏仁、果皮,中火40分钟,下盐调味。

红烧牛腩

        牛腩(腰窝)(600克)、红萝卜(50克)、油菜(50克)。

        牛腩洗净,整块放入小锅中,加水以盖过牛腩为准,用小火煮1.5小时,捞出沥干,待冷后切3厘米段,留1碗原汁备用,炒锅入油,将葱、姜、蒜炒香,加入酱油、糖、酒、八角炒匀,放入牛腩及原汁同煮。

        待滚起,盖上锅盖,改用小火继续炖煮20分钟,至牛腩软烂为止,油菜整棵烫熟,由菜心下刀撕成片状,排在盘边点缀。牛脯夹出置于盘中,炖汁留锅,入红萝卜球煮熟,加糖色、淀粉勾芡后淋在牛腩上即可。

冬天脚冷不宜吃什么 黑豆

        黑豆的油脂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促进血液中胆固醇的代谢。冬天脚冷的人慎食。

香梨

        梨性凉并能清热镇静,常食能使高血压恢复正常,改善头晕目眩等症状。冬天脚冷的人忌食。

螃蟹

        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动物,冬天脚冷的人最好不吃。

黄豆芽

        豆芽味甘、性凉,入脾、大肠经。是降血压食物。因有降压作用,冬天脚冷的人最好不要吃。

无花果

        无花果所含的脂肪酶、水解酶等有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的功能,可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进而起到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冬天脚冷的人不适宜食用。

医方集解的图书信息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性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故治疗方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前,大部分学者和在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治疗方法如下。

       (1)扩张血管以增加内耳血运。

       ①山莨菪碱5mg,每日2 次,肌内注射,或10 ~ 15mg,每日3次,口服。

       ②倍他司汀8mg,每日3 次,口服。

       (2)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可用10% 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ml,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使用10 天。

       (3)促进局部代谢。使用氧化酶和辅酶剂,促使病变组织的代谢恢复正常。

       ①三磷酸腺苷40mg,每日3 次,口服;或三磷酸腺苷40mg,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②辅酶A 100U,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③ B 族维生素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 次,口服;维生素B6 20mg,每日3 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2 片,每日3 次,口服。

       此类药物应继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之后或与之同时使用,用三磷酸腺苷类药物尤应遵循这一原则。B 族维生素可配合其他药物一并应用,不受时间限制。

       (4)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①地塞米松针剂,每次20mg 加入500ml 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②泼尼松5mg,每日3 次,口服;一周后逐渐减量。

       (5)泛影葡胺。用76% 的泛影葡胺造影剂,静脉注射,每日1 次。

       首次1ml,若24 小时内无头痛、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以后每日10ml,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6)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 葡萄糖液500ml 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用10 日。

       (7)高压氧吸入。用5% ~ 10% 二氧化碳混入90% ~ 95% 氧气中,吸入30 分钟,每日1 次,可改善大脑及耳内血管的血流量,有利于耳蜗螺旋器功能的恢复。

       中医学认为突发性耳聋属“耳鸣耳聋”的范畴,其病机多为肝、脾、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肝火上扰,痰火与气血瘀阻耳窍所致。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温邪伤络型。耳聋耳鸣多因触冒风温毒邪(如患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等)之后而发,可伴鼻塞、咳嗽、咽痛,或眩晕、恶心、呕吐,或两腮肿痛、面瘫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疏风清热,通络开窍。

       方用通络聪耳散(经验方):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g,辛夷12g,蔓荆子15g,金银花15g,板蓝根20g,通草15g,全虫10g,僵蚕10g,葛根15g,生甘草3g,石菖蒲15g。咳嗽者加桔梗10g,杏仁15g;咽痛者加牛蒡子10g,连翘15g;眩晕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5g,竹茹15g;面瘫者加白附子10g。水煎内服。

       (2)肝火上扰型。耳聋突然发生,多因郁怒而发或加重,耳鸣声宏而粗,如风雷、如潮声或兼有耳闷闭塞感,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溺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宜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5g,当归15g,柴胡10g,生地15g,木通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另包),郁金12g,石菖蒲12g,甘草6g。咽干者加玄参12g,麦冬15g;便秘者加生大黄10g(后下)。

       (3)痰火郁结型。耳鸣耳聋暴发,常因饮酒或过食厚味而发或加重,听音模糊,甚则闭塞无闻,耳鸣声如机器轰鸣,持续不减,并见头昏重,胸闷腹胀,咳嗽痰黄,时有恶心,呕吐痰涎;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火化痰,开郁通窍。

       方用涤痰汤减人参:半夏12g,橘红15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胆南星6g,石菖蒲15g,郁金15g,生姜3 片。方中若加入丝瓜络、路路通各15g,效果更佳。水煎内服。

       (4)气血瘀阻型。耳鸣耳聋突然发生,头痛眩晕,耳周有麻木感,耳内有闭塞感;舌质有瘀点或紫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5g,川芎15g,木通10g,赤芍15g,红花6g,麝香0.5g(冲服),丹参30g,葛根15g,全虫10g,石菖蒲15g,生甘草3g,路路通15g。水煎内服。

       (5)肾元亏损型。耳聋由轻趋重,耳鸣鸣声尖细,或如蝉鸣,夜间益著,多兼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治宜补肾益精,止鸣聪耳。

       方药用耳聋左慈丸加味:熟地黄25g,怀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五味子20g,磁石20g,石菖蒲15g,炒枣仁2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水煎内服。

       (6)气血虚弱型。突发耳聋,多由劳累或忧思多虑而生,耳鸣鸣声尖细,头内或耳内有空虚感,头目眩晕较重,伴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宜补中益气,升清通窍。

       方药用益气聪明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蔓荆子15g,升麻6g,葛根15g,白芍15g,黄柏6g,石菖蒲15g,黄精20g,丹参20g,炒枣仁30g,当归15g,茯神15g,磁石20g。便溏者加苍术、白术各15g,砂仁10g;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30g,煅龙骨30g。

       以上各证型均可配合针刺疗法:取风池、风府、耳门、合谷等穴,强刺激,每次行针20 分钟,泻法。

颈椎病视力下降怎么办?

       书 名: 医方集解

       作 者:(清朝)汪昂 注释 解说词:方向明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21202317598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 元

        卷一

       补养之剂

       六味地黄丸

       七宝美髯丹

       还少丹

       黑地黄丸

       虎潜丸

       天真丸

       三才封髓丹

       大造丸

       补天丸

       人参固本丸

       参乳丸

       天王补心丹

       孔圣枕中丹

       大补阴丸

       滋肾丸

       斑龙丸

       龟鹿二仙膏

       补火丸

       唐郑相国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参苓白术散

       妙香散

       玉屏风散

       四君子汤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气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归脾汤

       养心汤

       人参养荣汤

       补肺汤

       补肺阿胶散

       生脉散

       百合固金汤

       紫菀汤

       秦艽扶赢汤

       黄芪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

       益气聪明汤

       羊肉汤

       卷二

       发表之剂

       麻黄汤

       桂枝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柴胡升麻汤

       九味羌活汤

       十神汤

       神术散

       葱豉汤

       人参败毒散

       川芎茶调散

       再造散

       大羌活汤

       桂枝羌活汤

       涌吐之剂

       瓜蒂散

       参芦散

       栀子豉汤

       稀涎散

       干霍乱吐方

       攻里之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大陷胸丸

       十枣汤

       三物备急丸

       硇砂丸

       木香槟榔丸

       枳实导滞丸

       倒仓法

       蜜煎导法

       猪胆导法

       表里之剂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桂枝加大黄汤

       水解散

       防风通圣散

       葛根黄连黄芩汤

       三黄石膏汤

       五积散

       麻黄白术汤

       参苏饮

       香苏饮

       茵陈丸

       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

       黄连汤

       黄芩汤

       芍药甘草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

       温胆汤

       逍遥散

       六和汤

       ……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

脑供血不足怎么调养?

       引起视力下降的是交感谢神经型颈椎病或动脉型颈椎病,颈椎病治好了,视力也会好的。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扩张血管、利尿脱水、营养神经等类药物。建议用中医辨症用药治疗:

       1.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医药辩证治疗: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1)颈型颈椎病: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术、白术、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

       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

       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

       头晕头胀如裹,胁痛、口苦、失眠者,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头晕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者,取益气和营化湿法,常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白芍、黄柏、升麻、葛根、蔓荆子、甘草)。

       (4)脊髓型颈椎病:肌张力增高,胸腹有束带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者,取补中益气,调养脾肾法,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味子)合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中药外治疗法

       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

       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与扳法。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颈椎病手法治疗宜柔和,切忌暴力。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不宜施用后关节整复手法。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针灸疗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而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5.物理因子治疗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超声波疗法、超声电导靶向透皮给药治疗、高电位疗法、光疗、紫外线疗法、其它疗法,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6.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上述答案由颈养颈椎治疗仪整理提供,祝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望采纳!

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的作品目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疾病都会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脑供血不足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中老年人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况发生,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你是否被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所困扰?

       如今脑供血不足已呈高发趋势,微信后台很多老伙伴们留言“经常反复出现头晕、头昏重、头痛的症状,并且还有心烦,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况发生”,在这里要跟老伙伴们说明的是这些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结果。接下来我会详细跟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脑供血不足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问:思源老师,我今年60岁,近来总是感觉头晕、头昏沉,并且时常伴有耳鸣、脾气也变差了,老师我这是脑供血不足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回答:是这样的,脑供血不足病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尽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病情较严重的病人可以选择适当的卧床休息,防止病情严重诱发晕倒的可能性。脑供血不足可引发脑缺血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脑的整合机能就会明显受损。患者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有的还会表现为性格突然改变,与平日反差极大等。早期脑供血不足是可逆的,只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就可避免或延缓中风的发作。一旦出现了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时,要尽快就医进行治疗。顺便跟大家普及一下大家如何自己脑供血不足!用脑过度引起头痛、头晕如果我们出现头痛,头晕,尤其是用脑过度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头晕的症状,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我们平时可以测量一下血压,如果血压,升高或者是下将这些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颈椎病引起脑供血不足颈椎病也会引起脑供血不足,一般患有颈椎病的,人都会感觉柏景后面非常的疼痛发木,发胀如果在这期间对颈椎病,不管不问,任其发展的话,很容易会,暂时性的眩晕症状,那么就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了。血管被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一般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是颈椎病人特别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三高病的这些人更应该注意了,由于血管被压迫挤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特别容易引起,更大的疾病发生。血管被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一般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是颈椎病人特别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三高病的这些人更应该注意了,由于血管被压迫挤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特别容易引起,更大的疾病发生。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问: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得慢性脑供血不足呢?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回答:因为老年人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低,且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只要供血系统发生轻微的变化,就会明显影响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能力也立即降低。慢性脑供血不足可引发脑缺血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脑的整合机能就会明显受损,从而导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接下来为广大老伙伴们介绍几个预防和治疗脑供血不足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穴位按摩法人体气血都是由下行到脚,然后再由脚上行到脑,如果脚上的气血不通,就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所以要改善脑部供血就要先改变脚部供血。可以通过按摩解溪穴、太阳穴、四神聪穴缓解脑供血不足。解溪穴:在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点,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取穴方法:正坐,足背屈,与外踝尖齐平,在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按之有酸胀感。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在解溪穴的位置,此时会感觉穴位局部酸痛明显,手指压住穴位,逐渐用力深按,保持10秒然后松开,一压一松为一个环节,如此重复30个循环。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取穴方法:太阳穴在外眼角外上方大概一寸左右,用手摸有一个很明显的凹陷。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于两侧太阳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取穴方法:太阳穴在外眼角外上方大概一寸左右,用手摸有一个很明显的凹陷。取此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于两侧太阳穴,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治疗脑供血不足小秘方篱栏药膳中草药篱栏25克,带壳鸡蛋一个,大米50克,煮成稀粥,可加适量油、盐、味精调味。煮熟后,去篱栏渣和蛋壳,一天分2次食用药粥和鸡蛋,一般连续食用3天,头晕头痛症状即有明显好转。功效:此药粥不仅香甜可口,可治疗头晕头痛,还具有辅助降压、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作用。

       益气聪明汤黄芪30 g,人参30 g,葛根15 g,蔓荆子10 g,白芍10 g,黄柏6 g,升麻15 g,炙甘草10 g,磁石30 g,柴胡15 g,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2次空腹服。功效:由于饮食劳倦损伤了脾胃,以致心火太盛引起的病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头晕,动则加重,视力模糊,耳鸣等类似中气不足之证。

我老公有颈椎病,经常痛,有时会脖子僵硬、头晕。请问怎么治疗?谢谢!

       目录  一、内科奇效方  感冒  1.辛温解表汤  2.羌蒡蒲薄汤  3.清热解表汤  4.三阳清解汤  5.退热汤  6.三花清解汤  7.感冒立愈汤  8.柴胡消食汤  9.十神汤  10.增免抗感方  头痛(头风)  1.加味乌星散  2.柔肝熄风方  3.头痛汤  4.头痛方  5.曙光头痛方  6.三石汤  偏头痛  1.三生祛痛方  2.养血祛风汤  3.滋潜止痛汤  4.祛瘀驱风汤  5.霹雳汤  脑震荡后遗症  1.四子定晕汤  2.健脑散  3.活血温胆汤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1.疏表止嗽汤  2.辛温止咳方  3.张氏止咳汤  4.清肺理脾镇咳汤  5.鱼蛤石花汤  6.解郁宣肺止咳方  7.桑杏清宣汤  8.锄云止咳汤  9.锄云利肺汤  10.七味清肺饮  11.前芒汤  12.麻杏地鱼汤  13.速效止咳方  咳嗽二(慢性支气管炎)  1.温肾蠲饮汤  2.润燥益阴汤  3.久咳丸  4.降气化痰汤  5.清肺宁咳方  6.补气化痰方  7.三花汤  8.清肺润燥方  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七子定喘汤  2.清肺化痰汤  3.咳喘冲剂  4.前胡汤  肺痨(肺结核)  1.空洞型肺结核效方  2.月华消瘰汤  3.和解宣化汤  4.清肺活肝理痨汤  5.二麻四仁汤  6.托里内消汤  肺痈(肺脓疡)  1.苇茎排脓汤  2.肺痈验方  3.小儿肺痈方  4.宣肺解毒汤  5.加减苇根汤  6.清肺化痈汤  气喘(支气管扩张及肺气肿)  1.温肾纳气方  2.宿喘验方  3.止咳平喘汤  4.保肺汤  5.五白定金片  6.萎贝定喘汤  肺积(肺癌)  1.培土生金除癌汤  2.益肺消积汤  3.参冬白莲汤  4.养阴清肺消积汤  胸胁痛(气胸)  1.补肾纳气方  2.疗伤理气汤  咯血(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  1.三炭止血汤  2.加味柏叶汤  3.泻白化血汤  4.宁肺止血汤  5.参白止血汤  6.咳喘止血汤  中风(脑血管意外)  1.?莶至阳汤  2.?莶至阴汤  3.涤痰熄风汤  4.通络活血汤  5.通络益气汤  6.中风先兆汤  7.通络舒脉汤  8.发郁通络汤  9.丁氏七妙汤  10.镇肝益阴汤  11.固脱保元汤  面瘫(面神经麻痹)  1.牵正四物合剂  2.二石复正汤  高血压病(眩晕)  1.治高血压方  2.熄风汤  3.柔肝熄风汤  4.加减天麻钩藤饮  5.三草汤  6.镇肝潜阳汤  7.育阴潜阳汤  眩晕  1.气虚眩晕汤  2.定眩汤  3.川芎白艽汤  4.清肝汤  内耳性眩晕  1.清泄肝胆方  2.止眩降晕汤  低血压(眩晕)  1.升压汤  2.参芪升压汤  3.桂枝甘附汤  虚劳(贫血)  1.生血增白汤  2.苍玉潜龙汤  3.参芪二仙汤  4.健脾益气汤  5.二仙温肾汤  6.温补脾肾汤  虚损  1.黄精补脑汤  2.珠母补益方  3.加味生脉散  胸痹(冠心病)  1.冠心通痹汤  2.调和肺胃汤  3.参七散  4.心绞痛方  5.龙牡安神汤  6.加味冠通汤  7.通痹消胀汤  8.早博宁汤  9.强心饮  10.宁心饮  风湿性心脏病  1.银翘白虎汤  2.通脉饮  3.双仁养心散  肺源性心脏病  1.加味小青龙汤  2.肺肾同治汤  心律失常  1.健心汤  2.灵芝甘草汤  3.调心汤  4.稳心灵  5.宁心饮  6.加味八味安神丸  7.整脉饮  心力衰竭  1.健心合剂  2.五泽强心汤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  关节炎)  1.行痹主方  2.三消饮子  3.化瘀通痹汤  4.补肾祛风汤  5.通络熄风汤  6.热痹镇痛汤  7.寄生慢痹汤  8.补肾祛寒治?汤  9.蛇归类风汤  10.类风湿汤  11.蠲痹通络汤  12.益气通痹汤  13.流气止痛汤  14.补肾活血汤  15.加减痛风方  16.王氏热痹方  17.桂枝活络汤  18.石藤热痹汤  虎历节(痛风性关节炎)  1.消痛饮  2.痛风方  3.泄浊化瘀汤  肩凝症(肩周炎)  1.肩凝汤  2.温经通络汤  坐骨神经痛(痹症)  1.蠲痹汤  2.四虫蠲痹汤  3.通经止痛汤  黄疸(黄疸型肝炎)  1.轻型消黄汤  2.重型消黄汤  3.加味茵陈蒿汤  4.利疸退黄汤  5.丹凤汤  6.清肝和胃汤  7.清解化利汤  8.活血通络汤  9.秘传黄痧症验方  胁痛(无黄疸型肝炎)  1.虎蛇疗肝汤  2.豢龙汤  3.疏肝利胆汤  4.疏肝解毒汤  肋间神经痛(胁痛)  1.乙癸同源饮  2.薤蒌四逆散  3.双解散  4.肝郁得效方  5.消食汤  急黄(重证肝炎)  赤芍退黄汤  乙型肝炎  1.活血解毒散  2.疏肝健脾汤  3.复肝汤  慢性肝炎(含“迁肝”和“慢活”两类)  1.二甲调肝汤  2.燮枢汤  3.补气养血汤  4.健脾补肾汤  5滋补肝肾汤  6.舒肝解毒汤  7.加味抑制散  8.疏肝理脾汤  9.加味一贯煎  10.加味黄精汤  臌胀(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  1.化瘀通气方  2.白金汤  3.软肝缩脾方  4.臌胀消水丹  5.肝腹水验方  6.复肝丸  7.茵布治肝汤  8.苓桂健运汤  9.加味阴骘丸  10.健肝生化汤  11.养肝饮  12.益气化积解毒汤  13.养阴利水汤  黑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症)  1.黑疸汤  2.软坚治疸方  脂肪肝  降脂益肝汤  肝吸虫病  肝吸虫汤  肝痈(肝脓肿)  龙胆清肝汤  胆囊炎、胆石症  1.清胆消炎汤  2.金钱开郁散  3.利胆解郁汤  4.利胆排石汤  5.茵柴清胆汤  6.消症积汤  7.利胆汤  8.疏肝利胆汤  9.通胆汤  10.利胆消胀汤  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疏肝和胃饮  2.健脾调胃汤  3.加味乌贝芨甘散  4.健脾汤  5.养胃汤  6.脘腹蠲痛汤  7.加减一贯煎  8.清柔和中汤  9.舒肝和胃饮  胃脘痛(慢性胃炎)  1.安中汤  2.养阴建中汤  3.益气建中汤  4.疏肝和胃汤  5.三合汤  6.平肝降逆和胃通阳方  7.益中活血汤  8.健脾和胃汤  9.柴桂汤  10.通降汤  11.肝胃百合汤  逆(膈肌痉挛)  1.止嗳汤  2治噫气声之不绝方  3.宣中降气汤  4.白虎降逆汤  5.降逆止呃方  胃下垂  1.枳实参朴汤  2.四奇汤  3.补元复胃汤  胃粘膜脱垂症  1.温肾升阳汤  2.升提活血汤  肠梗阻  1.温阳通痹汤  2.驱通汤  急性胰腺炎  1.消胰饮  2.栀干芍草五香汤  3.柴胡陷胸汤  4.二白生脉汤  泄泻(急慢性肠炎)  1.治泻方  2.泄泻灵汤  3.清利肠道方  4.加味葛根黄苓黄连汤  5.久泻断下汤  6.温肾健脾止泻方  7.温肾扶脾汤  8.益火扶脾方  9.敛溃愈疡汤  滞下(痢疾)  1.香连导滞汤  2.双炭饮  3.疫痢解毒饮  4.开噤止痢汤  5.白头槟连汤  6.海葛地连汤  7.活血导滞汤  8.加味连梅汤  十二指肠壅滞症  温降承气汤  腹胀  1.三宜汤  2.解秽汤  3.排气排便汤  老年性痴呆  桃仁复苏汤  胸膜炎(胸腔积液)  1.三子逐饮汤  2.三仁分利汤  3.清润消肿汤  4.逐饮方  肠痈(阑尾炎)  1.清热消炎汤  2.化瘀消炎汤  3.阑尾脓肿方  4.阑尾化瘀汤  5.红藤汤  6.加减双合汤  7.金蒲汤  气瘿(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1.五法合一甲亢汤  2.“甲亢”方  3.消瘿汤  4.治甲亢丸  5.治甲亢方  肉瘿(甲状腺腺瘤)  1.川芎天葵汤  2.三海汤  肥胖病  1.消肥汤  2.张氏减肥方  多汗症  1.止汗汤  2.疏渎固表汤  蛔厥(胆道蛔虫症)  1.驱蛔汤  2.胆道驱蛔汤(一)  3.胆道驱蛔汤(二)  4.通胆安蛔汤  水肿(肾炎)  1.加减益肾汤  2.疏风利水汤  3.宣肺利水汤  4.健脾渗湿汤  5.苏蝉六味地黄汤  6.加味三合汤  7.白扁豆散  8.益气化瘀补肾汤  9.穿破石合剂  10.开瘀消胀汤  11.四能速效汤  12.五草汤  13.芡实合剂  14.肾炎汤  肾功能衰竭  1.升降活血汤  2.徐长卿汤  3.温肾排毒汤  4.温肾降浊汤  肾病综合症  1.益肾健脾汤  2.小儿肾病综合征  3.退肿汤  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1.疏肝益气汤  2.益肾温化汤  3.芙蓉清解汤  4.益肾通淋汤  5.内托生肌汤  腰痛  1.补肾强腰方  2.强腰散  3.峻补肝肾丸  4.通督活血汤  5.腰痛方  流行性出血热(温病)  1.加味银翘散  2.出血热导泻汤  血淋(急性尿路感染)  1.柴芩汤  2.导赤清心汤  3.茅苓汤  4.血淋安逸汤  5.加味导赤汤  6.加味归贝苦参丸  膏淋(乳糜尿)  1.清热养阴汤  2.活血分清饮  3.乳糜尿汤  白浊(前列腺炎)  1.清热利湿化瘀汤  2.白浊汤  3.龙胆消炎汤  4.加味膀胱化浊汤  癃闭(前列腺肥大)  1.舒肝散结方  2.愈癃启闭汤  3.消癃方  4.麻黄五苓汤  失眠(神经官能症)  1.除痰降火方  2.卧佛汤  3.明志汤  4.十一味温胆汤  5.琥珀合欢白芍汤  6.镇静安神汤  7.八味安神汤  8.十味甘麦大枣汤  9.交阴安神汤  癫狂(精神分裂症)  1.豁痰定狂汤  2.除痰降火方  3.柴芍龙牡汤  癫痫  1.加味抵当汤  2.除痫汤(散)  3.龙牡愈痫汤  4.潜阳宁神汤  5.除痰安寐汤  6.癫痫清脑汤  石淋(泌尿系结石)  1.消坚排石汤  2.金珀消石散  3.结石消化散  4.三金胡桃汤  5.三金排石汤  6.逐石汤  遗精  1.遗精方  2.益肾固精方  3.补肾固精丸  4.秘精汤  阳萎  1.加味天雄散  2.补肾壮阳丸  3.益肾填精汤  4.益精壮阳汤  5.壮肾亢萎散  男性不育症  1.化瘀助育汤  2.九子生精丸  3.益肾生精丸  4.益精毓麟丸  5.化精汤  消渴(糖尿病)  1.温肾降糖汤  2.益气滋阴饮  3.降糖益阴汤  4.清热养阴汤  5.降糖方  6.降糖克消汤  7.治消止渴汤  白细胞减少症  1.丹首生血灵  2.温补升白汤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温补脾肾方  2.平癜汤  3.三草黛丹汤  4.陆鹤消癜汤  疝症(副睾炎)  1.柴桔乌贝汤  2.附子大黄汤  3.温通利湿方  4.消核汤  5.加味疝气方  细胞增多症  1.恶网净汤  2.参鹿龟汤  便秘(习惯性便秘)  1.便秘汤  2.增水行舟汤  3.调肝承气汤  4.通秘汤  脱肛  1.益气举脱汤  2提肛饮  二、妇科奇效方?  月经不调  1.补血通经汤  2.调经凉血汤  3.三黄忍冬藤汤  4.安神调经汤  5.归经汤  6.补中固经汤  7.益气清营固冲汤  8.调经散  痛经  1.痛经汤  2.治寒凝痛经方  3.化膜汤  4.活血祛瘀化症汤  5.热性痛经方  6.散瘀见喜汤  7.加味活血理气止痛饮  闭经  1.瓜石汤  2.化瘀通经汤  3.香草汤  4.桂仙汤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健脾固冲汤  2.滋阴固气汤  3.育阴止崩汤  4.益肾止血汤  5.经漏验方  6.寒凉止崩汤  7.益气活血汤  倒经(代偿性月经)  1.归经汤  2.凉血止衄汤  经前期综合征  1.清眩平肝汤  2.二齿安神汤  3.乳胀散  4.经前乳胀汤  5.经前癫狂汤  更年期综合征  1.益肾汤  2.二仙汤  3.坤宝汤  4.清心平肝汤  带下(阴道炎)  1.清肝利湿汤  2.赤带方  3.补肾固带汤  4.苓药芡苡汤  5.祛湿止带汤  妊娠恶阻(妊娠呕吐)  1.健脾和胃汤  2.安胃饮  3.祖传定呕饮  4.健降止呕汤  5.化浊安中饮  6.温中和胃饮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加减鲤鱼汤  2.羚羊琥珀散  3.平肝散  胎位异常(难产)  妊娠正位汤  胎漏(先兆流产)  1.安胎合剂  2.清热安胎饮  3.固肾安胎饮  4.加味芎归汤  5.生麦安胎饮  6.保胎方  滑胎(习惯性流产)  1.调补冲任方  2.滋肾育胎丸  3.固胎饮  4.培育汤  5.加味三青饮  6.补肾固本汤  7.活血化瘀汤  异位妊娠(宫外孕)  宫外孕方  产后发热  1.理血祛风汤  2.祖传桂枝生化汤  3.参芪荆防汤  产后尿潴留  加味桂车汤  产后恶露不绝  1.缩宫逐瘀汤(一)  2.益气固护汤  3.红酱饮  4.缩宫逐瘀汤(二)  5.银黄汤  产后缺乳  1.益气通乳汤  2.疏肝通乳汤  3.加减涌泉散  4.益源涌泉饮  5.通乳丹  6.通乳饮  女性不孕症  1.肋孕汤  2.经验种子济阴丹  3.补肾种子方  4.陈氏求嗣方  输卵管阻塞  1.通管汤  2.疏通汤  3.通卵受孕种育丹  4.地蚤汤  肠覃(卵巢囊肿)  1.消散襄肿汤  2.加味化坚汤  子宫肌瘤  1.清瘀化症汤  2.桔荔散结丸  盆腔炎  1.丹芍活血行气汤  2.血竭化症汤  3.血竭消聚汤  4.二藤汤  5.盆腔灵汤  6.归竭合剂  7.清热解毒汤  8.暖宫定痛汤  9.理冲汤  10.柴桔败酱汤  11.清化汤  子宫颈炎  清宫解毒饮  慢性附件炎  加减斑龙汤  外阴白斑  1.白斑方  2.清肝化斑汤  子宫脱垂  1.益气升提汤  2.提挺汤  避孕与引产  1.节育生化汤  2.益母芎归汤  三、儿科奇效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卫气双解汤  2.荆芥消风汤  3.桂芪汤  4.荆芥银参汤  小儿高热  1.慈幼清解汤  2.小儿退热方  3.退热灵  4.蒿柴薇丹汤  5.小儿退热灵  胎黄(新生儿黄疸及肝炎综合征)  1.阳黄清解汤  2.茵瓦通黄汤  3.婴儿利胆方  4.消黄利胆汤  5.清热退黄汤  6.小儿肝炎方  婴儿不乳  清热导赤饮  新生儿硬肿症  1.硬肿汤  2.温阳活血汤  婴儿呕吐(急性胃炎)  1.扩幽解痉汤  2.通幽降逆汤  小儿肺炎  1.清气汤  2.蚤休汤  3.六二清肺汤  4.清热解毒方  5.肺炎汤(一)  6.肺炎汤(二)  7.钩藤竺黄汤  8.腺病毒肺炎汤  支气管哮喘  1.补肾平喘汤  2.附子大黄细辛汤  3.二麻四仁汤  4.治哮喘验方  5.哮喘通用方  6.参蛤麻杏膏  7.治哮灵  8.平喘汤  9.止哮汤  麻疹  1.透疹汤  2.麻杏桑石汤  幼儿急疹  1.幼儿急疹散  2.青地石膏汤  小儿腹泻  1.小儿腹泻方  2.调中止泻汤  3.五肉涩肠汤  4.健脾柔肝汤  5.温阳扶脾汤  6.温阳止泻汤  7.参连健化汤  8.小儿慢性腹泻方  9.车前白术汤  小儿遗尿  1.益气缩泉固关散  2.补肾固脬汤  3.小儿遗尿方  4.遗尿合剂  小儿尿频  1.滋阴益肺汤  2.麦枣远志汤  3.二蛸补肾汤  4.尿崩汤  暑热症(夏季热)  1.夏热汤  2.清暑导滞汤  3.薷膏汤  小儿低热  1.清上温下方  2.银胡蒿桑汤  3.益气养阴汤  4.青蒿低热饮  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伏暑)  1.益气清解汤  2.抽薪饮  3.镇心涤痰汤  4.通络健脑汤  小儿麻痹症(瘘证)  1.膏葛芩连汤  2.通络起蒌膏  3.通络起萎丸  4.疗瘫健步灵  小儿多动症(癔纵)  1.滋阴潜阳汤  2.菖志龙牡汤  小儿大脑发育不良(五软、五迟)  1.益智健脑汤  2.补肾健脑片  3.鹿地龟版汤  4.补脑益智汤  解颅(小儿脑 积水)  1.健脑利水丸  2.通窍利水汤  3.补肾健脑汤  女童性早熟  1.清泻相火方  2.滋阴泻火汤  小儿心肌炎  1.参芪十九汤  2.补气养血汤  3.参芪瓜蒌汤  小儿蛔虫症  1.使香消积汤  2.使君子汤  百日咳  1.温肺化饮汤  2.镇肝止咳汤  3.百龙汤  4.百日咳方(一)  5.缓痉镇咳汤  6.百日咳方(二)  7.百马汤  8.麻杏代赭汤  小儿积滞  消食散  小儿厌食症  1.桂枝汤  2.凉肝健脾汤  3.消疳汤  4.调脾散  小儿疳积(营养不良)  1.健脾消积汤  2.三甲散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水疝)  1.消疝汤  2.水疝方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解毒散结汤  2.六味消毒饮  小儿舞蹈病  1.羌菊白麻汤  2.五虫熄风汤  3.滋肾养肝汤  小儿夜啼  1.定惊汤  2.钩藤饮  小儿肾炎  五草汤  小儿肾病综合征  三合化裁汤  小儿佝偻病  抗佝方  四 、伤外科奇效方  颈椎病  1.搜风通络汤  2.白芍葛根汤  3.养血通络汤  软组织损伤  1.滋阴解痉汤  2.顺气宽胸汤  跌打损伤  1.活血行气汤  2.颅内消瘀汤  3.消肿通络汤  4.通窍逐瘀汤  5.补肾牡骨汤  6.理气化瘀汤  7.活血舒筋汤  8.牛蒡子汤  9.复元活血汤  骨折  1.活血镇痛汤  2.跌打养荣汤  3.仙复汤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胁痛)  1.胡归山甲汤  2.新活血化瘀汤  骨质增生病  1.补肾克刺汤  2.增生汤  3.强力热敷散  4.抗骨质增生丸  5.活络通痹汤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  1.复骨汤  2.骨痨汤(一)  骨痨(骨与关节结核)  1.骨痨汤(二)  2.补益祛邪汤  多发性疖肿  1.仙遗地黄汤  2.消疖汤  3.解毒消肿汤  4.托补消炎汤  痈疽  1.加味三星汤  2.鹿角托里汤  3.黄芪托毒汤  4.归芪解毒汤  5.扶正解毒汤  6.养阴清托汤  7.双活祛寒汤  8.和营托毒汤  9.透脓汤  10.疏气消肿汤  疗疮  1.芩连消毒饮  2.七味消疗汤  3.知柏解毒汤  4.三花二石汤  5.九味消疔汤  乳痈(乳腺炎)  1.乳痛验方  2.治乳痈方  3.消乳汤  4.乳痈内消汤  5.桔叶汤  乳癖(乳腺增生病)  1.消瘀散结汤  2.乳腺消瘤汤  3.疏肝消核方  4.乳一方  5.乳癖化坚汤  乳疠(乳房发育症)  1.消疠汤  2.乳疠内消汤  血栓性静脉炎  1.清营解瘀汤  2.解毒通脉汤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温经通脉汤  2.活血通脉汤  3补气通脉汤  4.化湿通脉汤  臁疮(下肢溃疡)  化腐生肌丹  鹤膝风  加减羚羊角汤  五、皮肤科奇效方  紫癜(肌衄)  1.脱敏消瘢汤  2.滋阴降火汤  3.补气凉血汤  4.青紫汤  5.清荣饮  6.三草楂黄汤  7.加减玉女煎  丹毒  1.蝎槟导滞汤  2.鹿角阳和汤  3.解毒清热汤  鱼鳞病  鱼鳞汤  银屑病(牛皮癣)  1.白疮汤  2.白疮方  神经性皮炎(癣症)  1.首乌饮  2.乌蛇驱风汤  3.搜.风除湿汤  脂溢性皮炎(赤屑风)  1.凉血清肺饮  2.凉血消风散  3.养血消风散  药物性皮炎  1.皮炎汤  2.增液解毒汤  湿疹  1.滋阴除湿汤  2.全虫方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1.清热消毒饮  2.马苋解毒汤  荨麻疹(隐疹)  1.荆防方  2.麻黄方  3.麻黄蝉衣汤  4.活血祛风汤  5.多皮饮  6.潜阳熄风汤  7.消疹汤  8.固卫御风汤  扁平疣  1.去疣三号方  2.蓝苡消疣汤  寻常疣  1.灵石消疣汤  2.去疣四号方  皮肤瘙痒症  1.皮癣汤  2.二地汤  3.风癣汤  结节性红斑  1.活血通络方  2.凉血五根汤  3.加味利湿化瘀饮  痤疮(青春蕾)  凉血消疮饮  脱发  1.一麻二至丸  2.补肾养血丹  3.生发饮  4.消秃生发汤  5.除湿健发汤  皮肤病通治方  1.清肝饮  2.八味洁肤膏  六、眼科奇效方  麦粒肿(偷针眼)  1.解毒消肿汤  2.归贝解毒汤  结膜炎(天行赤眼)  1.茵陈防己汤  2.祛风明目方  3.菊栀散热饮  角膜炎  1.金黄汤  2.红肿翳障方  3.消毒饮  4.银花解毒汤  5.银翘解毒汤  角膜溃疡  1.红肿痛方  2.治蟹珠方  3.消炎解毒汤  巩膜炎  退红肿方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1.补肝散  2.滋阴活血汤  虹膜睫状体炎  1.和营化痰汤  2.泄热祛风汤  3.开窍明目汤  4.双防双黄汤  视神经萎缩  韦氏逍遥散验方  角膜软化症(疳疾上目)  归芍八味汤  泪囊炎(眦漏)  1.止泪汤  2.见风流泪方  3.平肝止泪方  眼底出血症(血灌瞳仁)  1.槐花侧柏汤  2.生蒲黄汤  3.排血汤  白内障  1.乙癸同治方  2.养阴清热汤  青光眼(绿风内障)  1.平肝养肝汤  2.养阴平肝汤  3.熄风止痉汤  角膜云翳  1.新老翳障方  2.四物退翳汤  其它目疾  1.瞳孔散大方  2.蒲银解毒汤  3.去痹汤  4.滋肾柔肝汤  七、耳鼻喉科奇效方  耳聋  1.通窍益气汤  2.化瘀复聪汤  3.新麻杏石甘汤  耳鸣(内耳性眩晕)  1.耳鸣丸  2.眩晕片  3.五味止眩汤  中耳炎  1.柴胡白冬饮  2.泽苓汤  3.升青流气饮  鼻衄  1.清金止衄汤  2.清热止衄汤  3.荆牡藕节汤  4.健脾止血汤  鼻鼽(过敏性鼻炎)  1.抗敏护卫汤  2.辛蒲汤  3.升陷塞流汤  鼻渊(鼻窦炎)  1.辛前甘桔汤  2.加味辛荑散  3.通鼻汤  4.蒲黄败毒汤  5.清热消肿汤  6.群芳煎  鼻窦(慢性鼻炎)  1.鼻炎汤  2.慢性鼻炎汤  3.苡仁防风汤  乳娥(扁桃腺炎)  1.范氏大黄附子细辛汤  2.大青蚤休饮  3.金灯山根汤  4.咽喉消肿汤  5.消娥汤  6.清咽解毒汤  喉痹  1.清咽解毒汤  2.清咽透表汤  3.新定三黄凉膈散  4.咽喉消肿八味汤  梅核气(咽神经官能症)  1.消梅十味饮  2.三子消梅汤  喉喑(声带病)  1.加味二陈汤  2.加味养阴汤  3.天龙饮  4.清肝利咽汤  牙痛  1.齿痛验方  2.虚火牙痛汤  3.肾虚牙痛汤  4.细辛碎补汤  5.清胃解毒汤  6.牙痛方  牙疳  1.牙疳散  2.清热化疳汤  3.清热解毒汤  口疮(口腔炎)  1.养阴清热汤  2.生白解毒汤  3.口腔解毒汤  4.溃疡散  5釜底抽薪散

       目前医疗领域,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段:手术和非手术。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仅有小部分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中医药治疗手段结合西药消炎镇痛。 (一)中医中药治疗 1.中医药辨证治疗 中医药辩证治疗: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1)颈型颈椎病:宜疏风解表、散寒通络,常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或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伴有咽喉炎症者加大元参、板兰根、金银花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痛为主,偏瘀阻寒凝,宜祛瘀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如偏湿热,宜清热利湿,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苍朮、白朮、升麻、防己、羌活、葛根、知母、猪苓、茵陈、黄芩、泽泻、甘草、大枣),如伴有麻木,在上述方中加止痉散(蜈蚣、全蝎)。 以麻木为主,伴有肌肉萎缩,取益气化瘀通络法,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加蜈蚣、全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分为: 头晕伴头痛者,偏瘀血宜祛瘀通络、化湿平肝,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偏痰湿,宜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 头晕头胀如裹,胁痛、口苦、失眠者,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常用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 头晕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者,取益气和营化湿法,常用益气聪明汤(黄芪、党参、白芍、黄柏、升麻、葛根、蔓荆子、甘草)。 (4)脊髓型颈椎病:肌张力增高,胸腹有束带感者取祛瘀通腑法,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如下肢无力、肌肉萎缩者,取补中益气,调养脾肾法,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味子)合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赤芍、川芎、熟地、柴胡)。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较多,宜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2.中药外治疗法:有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或清热解毒等不同作用的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应用在颈椎病患者的有关部位。颈椎病中药外治的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3.推拿和正骨手法:具有调整内脏功能、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祛瘀、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基本手法有摩法、揉法、点法、按法与扳法。 特别强调的是,推拿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 4.针灸疗法:包括针法与灸法。针法就是用精制的金属针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中,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刺激,而灸法则是用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烤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刺激来达到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西医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痉挛,消除神经根、脊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水肿,减轻粘连,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神经和肌肉功能恢复。常用治疗方法: (1)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常用用各种西药(冰醋酸、VitB1、VitB12、碘化钾、奴佛卡因等)或中药(乌头、威灵仙、红花等)置于颈背,按药物性能接阳极或阴极,与另一电极对置或斜对置,每次通电2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2)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一般用2000Hz-8000Hz的中频电为载频,用1-500Hz的不同波形(方波、正弦波、三角波等)的低频电为调制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调制并编成不同的处方。使用时按不同病情选择处方,电极放置方法同直流电,每次治疗一般20-30分钟,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3)超短波疗法 用波长7m左右的超短波进行治疗。一般用中号电极板两块,分别置于颈后与患肢前臂伸侧,或颈后单极放置。急性期无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至15分钟,慢性期用微热量,每次15-20分钟。10-15次为—疗程。适用于神经根型(急性期)和脊髓型(脊髓水肿期)。 (4)超声波疗法 频率800kHz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机,声头与颈部皮肤密切接触,沿椎间隙与椎旁移动,强度用08~1W/cm2,可用氢化可的松霜做接触剂,每日一次,每次8min,15-20次一疗程。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超声频率同上,声头沿颈两侧与两岗上窝移动,强度08~1.5W/cm2,每次8—12min,余同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5)超声电导靶向透皮给药治疗 采用超声电导仪及超声电导凝胶贴片,透入药物选择2%利多卡因注射液。将贴片先固定在仪器的治疗发射头内,取配制好的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分别加入到两个耦合凝胶片上,再将贴片连同治疗发射头一起固定到患者颈前。治疗参数选择电导强度6,超声强度4,频率3,治疗时间3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用于治疗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6)高电位疗法 使用高电位治疗仪,患者坐于板状电极或治疗座椅上,脚踏绝缘垫,每次治疗30-50分钟。可同时用滚动电极在颈后领区或患区滚动5-8分钟,每日一次,每12-15天为一疗程,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其中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效果为佳。 (7)光疗 紫外线疗法:颈后上平发际下至第二胸椎,红斑量(3~4生物量),隔日一次,3次一疗程,配合超短波治疗神经根型急性期。 红外线疗法:各种红外线仪器均可,颈后照射.20~30min/次。用于软组织型颈椎病,或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牵前先做红外线治疗)。 (8)其它疗法: 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蜡疗、激光照射等治疗也是颈椎病物理治疗经常选用的方法,选择得当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颈椎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 颈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的方向(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三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的最佳治疗效果。 (1)牵引方式: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通常采用坐位牵引,但病情较重或不能坐位牵引时可用卧式牵引。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 (2)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颈5-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同时注意结合患者舒适来调整角度。 (3)牵引重量:间歇牵引的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的10%-20%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6kg开始,以后逐渐增加。 (4)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20分钟,间歇牵引则20-30分钟为宜,每天一次,10-15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6)牵引禁忌症: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3.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颈椎骨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原理为治疗基础,针对其病理改变,对脊椎及脊椎小关节进行推动、牵拉、旋转等手法进行被动活动治疗,以调整脊椎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关系,同时对脊椎相关肌肉、软组织进行松解、理顺,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痉挛、减轻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中式手法及西式手法。中式手法指中国传统的按摩推拿手法,一般包括骨关节复位手法及软组织按摩手法。西式手法在我国常用的有麦肯基(Mckenzie)方法、关节松动手法(Maitland手法),脊椎矫正术(chiropractic)等。 应特别强调的是,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手法治疗宜根据个体情况适当控制力度,尽量柔和,切忌暴力。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有脊髓受压症状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破坏者、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神经官能症者,以及诊断不明的情况下,慎用或禁止使用任何推拿和正骨手法。 4.运动治疗 颈椎的运动治疗是指采用合适的运动方式对颈部等相关部位以至于全身进行锻炼。运动治疗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改善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少神经刺激,减轻肌肉痉挛,消除疼痛等不适,矫正颈椎排列异常或畸形,纠正不良姿势。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 颈椎运动疗法常用的方式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有条件也可用机械训练。类型通常包括颈椎柔韧性练习、颈肌肌力训练、颈椎矫正训练等。此外,还有全身性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球类等也是颈椎疾患常用的治疗性运动方式。可以指导颈椎病患者采用“颈肩疾病运动处方”。 运动疗法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具体的方式方法因不同类型颈椎病及不同个体体质而异,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5.矫形支具应用 颈椎的矫形支具主要用于固定和保护颈椎,矫正颈椎的异常力学关系,减轻颈部疼痛,防止颈椎过伸、过屈、过度转动,避免造成脊髓、神经的进一步受损,减轻脊髓水肿,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有助于组织的修复和症状的缓解,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最常用的有颈围、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患者。颈托也多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经早期治疗仍有椎间不稳定或半脱位的患者。乘坐高速汽车等交通工具时,无论有还是没有颈椎病,戴颈围保护都很有必要。但应避免不合理长期使用,以免导致颈肌无力及颈椎活动度不良。 无论那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由于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易引起损伤及并发症,更为重要的是颈椎病本身,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是其停止发展、好转甚至痊愈。除非具有明确手术适应症的少数病例,一般均应先从正规的非手术疗法开始,并持续3~4周,一般均可显效。对个别呈进行性发展者(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则需当机立断,及早进行手术。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钙化所致的对脊髓或血管的严重压迫,以及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者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必须严格掌握微创治疗(髓核溶解、经皮切吸、PLDD、射频消融等)的适应证。 手术术式分颈前路和颈后路。 1.前路手术: 经颈前入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和后骨刺并行椎体间植骨。其优点是脊髓获得直接减压、植骨块融合后颈椎获得永久性稳定。在植骨同时采用钛质钢板内固定,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手术适应证:1-2个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所致神经根或脊髓腹侧受压者;节段性不稳定者。植骨材料可以采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如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硫酸钙、珊瑚陶瓷等。椎间融合器(Cage)具有维持椎体间高度、增强局部稳定性、提高融合率等作用,同时由于其低切迹的优点,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咽部异物感和吞咽困难,专用的髂骨取骨装置可以做到微创取骨。对于孤立型OPLL;局限性椎管狭窄等可以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椎体间大块植骨、钛板内固定的方法。如果采用钛笼内填自体骨(切除的椎体)、钛板内固定则可以避免取骨。对于椎间关节退变较轻、椎间隙未出现明显狭窄的患者可以在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后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2.后路手术: 经颈后入路将颈椎管扩大,使脊髓获得减压。常用的术式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适应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或多节段退变性椎管狭窄者;多节段OPLL;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骨化所致脊髓腹背受压者。有节段性不稳定者可以同时行侧块钛板螺钉或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3.康复治疗 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巩固手术疗效,弥补手术之不足,以及缓解手术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创伤,从而达到恢复患者心身健康的目的。 围手术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既离不开有关颈椎病的康复医疗(如中药、理疗、体育疗法、高压氧等),又不能忽视一些新的病理因素,如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忧虑恐慌等精神负担,又如手术的创伤以及术后体质虚弱。 “颈椎病康复保健功”用于颈椎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可以有计划推广到社区,体现出康复预防的学术思想。 4.疗效评定 日本骨科学会制定了对颈脊髓病患者的脊髓功能评定标准(简称17分法),并已经为国际学者所接受。根据我国国情也制定了适合相应的标准(简称40分法),并已经在国内推广应用。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益气聪明减葛根汤”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