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补血汤医案_当归补血汤医案20则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当归补血汤医案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当归补血汤医案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一)

2.滋阴十法:各类皮肤病治疗思路分享

3.?蒲辅周吐血(胃溃疡出血)医案(二)

4.红楼梦中的药方

5.中医名方,补中益气汤要什么时候才能用

6.四逆汤为何要加通草

当归补血汤医案_当归补血汤医案20则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一)

        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 枸杞子(去蒂二两) 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 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 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 黄甘菊(三两水煎汁) 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详解:

        偏枯: 即半身不遂,为中风后遗症,故归入中风门。金元以后,脑血管意外的中风,逐步地归到了类中风的范畴,张景岳则直接以非风名之。叶天士对中风特有发明,“强调了风者,阳气之变动。”,显示了其对肝阳化风的重视。在当代,中风虽然有现代医学抢救,后遗症也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张锡纯镇肝息风汤可用,但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二级预防,即既病防变,比如有高血压的病人,如何防范心脑肾并发症的问题。叶天士治疗中风,防重于治,平时重于发作时,膏方、丸方使用甚多,这些均与我们当前的情况是非常切合的。

        在左: 对于半身不遂,古人有左血右气的说法,就是说左半身偏枯的,重在治血,右半身偏枯的,重在治气。这样理解的原因是,从脉像上看,左手主心,肝,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左侧在血。而右手主脾肺,肺主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右侧在气。而双尺脉,左肾右命门,左水右火,水近于血,火近于气,也支持这个观点。

        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此段有些费解,但只要抓住肝阴血亏虚的角度就可以理解了。肝藏血,肝体阴而用阳。可见无论肝阴也好,肝血也好,二者有互相滋生的关系,血虚多见阴虚,阴虚也必然血虚。但阴虚则热,肝血虚却不一定会热,也有肝血虚寒的情况,如当归四逆汤证。但当归四逆汤的脉像为脉细欲绝,特点是细。而本证为脉左缓大,左则侯心、肝、肾,候血分。缓则非和缓之意,也不是指正常脉,而是指缓软,半身不遂之人,运动神经受损,血管张力下降,则会见缓软。此外,缓脉有时候也指热。而大,这里指阴血虚,阴分不足,不能恋阳于内,则阳气虽绝对不亢而相对却是亢的。此时,脉必然是轻按似大,而重按则虚。金匮说“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的“脉大“”就指这个。补中益气汤里的洪大脉,也是此意。所以,见到脉大,一定不要以为就是实热证,虚劳证也可表现为大脉。

        本方组方也比较纯正,制首乌、 枸杞子、 归身、三角胡麻四味均是补血药,而且均是善于入肝肾的补血药,体现了滋阴以潜阳的思想。此为治本。病人已经存在阳亢化风之像,则已化之风当息,明天麻平内风, 黄甘菊清肝热, 石斛养阴除热而尤其善于治疗阴虚之肢体萎软无力,如地黄饮子之用石斛治疗足废不能用,也是此意。小黑豆皮色黑入肾,为补肾药,用此一味,以体现滋水涵木也。

        原案没有疗效反馈,不过,此方想来,速效或许难,常服大有益,即使现代,我们治疗高血压,肾虚头晕,须发早白,头重脚轻,肝血虚四肢麻木,也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或许有人会问,叶天士为何不用一些搜剔通络之品,或参芪补益之剂以求速效呢,像这种四平八稳的治法得治到什么时候啊?其实,这种情况,用些这样的药,未必就不能加快疗效。但叶天士作为名动天下的医生,求其诊治一次非常不易,这次看完,下次就不知道何时了。这种情况下,唯有采取从本论治的方法,从根本上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才能使患者长期获益。若冒用温补或搜剔,患者出现情况又不能及时就诊,出现第二次脑血管意外的几率无疑是加大了。

        本案总结到此。

        三角胡麻即黑芝麻,色黑油润气香,色黑则入肝肾,油润则补阴液,且有润肠之功,气香则不碍脾。观炙甘草汤和麻子仁丸,用麻仁,一入心,一入脾,滋阴液同时有润肠之效。黑芝麻则入肝肾,润肠通便同时有乌须黑发之功。脑血管意外之后,大便多不通畅,使用润肠之药,有对症治疗的作用。而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梗后者,大便尤其不可干燥,这又是炙甘草汤用麻仁的用意。二者对照参看,可以明白。

滋阴十法:各类皮肤病治疗思路分享

       家中二姨,平素偏头痛,且以周围两侧偏重,遇风寒湿加重。患有肩周炎,肩颈部拘颈不适,脖颈僵硬,活动不利,常发落枕,身半侧无汗许久,眼睛发干,视物不清,另患有胆囊炎,时发疼痛,睡眠常于凌晨4,5点醒,食欲良好,二便尚可。

       余半年前以针法治之,虽疗效尚好,但不持久,决以方药治之,仲景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定以桂枝加葛根汤为底方,加威灵仙祛风湿,同经络,止痹痛,加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因其为风湿性头痛,且偏于少阳,加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祛风湿,止疼痛;因患胆囊炎,加柴胡、黄芩,疏胆气,清胆火;因眼睛干,视物不清,加枸杞子少许。

        ? 葛根:30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 威灵仙:15克 鸡血藤:30克 柴胡:20克 枸杞子:15克?

        ? 川芎:10克 细辛:3克 羌活:6克 ? 白芷:6克?

        ? 黄芩:10克 一煎两服

        ? 共投20剂

        初服药效果并不明显,而后渐觉脖后肌肉松弛,肩颈部痹痛减轻,落枕症状减轻,颈部活动渐灵活自如,胆囊疼痛未犯,头痛得到较好治疗,自云前骑电车上下班,不戴帽则头必痛,今不戴尚可。但半身不出汗之症任未得治。

        按一:上余开之方,上行走头药物偏多,活血通络之功偏强,然补血之药,仅白芍,鸡血藤两味,若素体本血少,则效果差矣,因于原方加入当归,助方补血之力;药力上行,且多为发散风寒药,药性偏温,偏辛,若阴虚之人,可造成口干,躁热,因于方中加生地,天花粉之类,则方渐善。

        按二:《经》中最早言半身出汗之症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其因乃为大怒或劳烦损伤人之阳气,按西医理论则为神经或血管的局部损伤,故应可以补阳,通经活血之法治之,实为桂枝加葛根汤之证,不可不思。

?蒲辅周吐血(胃溃疡出血)医案(二)

       滋阴疗法是指生津增液、补血、滋填精髓的治疗方法。

        在以往医论中,从内科杂病、温热病方面阐述较多,然而,许多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阴虚、血亏、精乏有关。

        《证治准绳·疡医》中有:“疮疡之作,皆由膏梁厚味、醇酒、炙煿,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损而为患”。

        《疡科心得集》亦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邪必凑之”。

        《外科证治全书》在论述“白疕”时,不仅描述典型的临床证候,而且指明发病原因与治疗大法:“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用猪脂搽之”。

        综观上述文献说明,阴、血、精、液的虚损确为许多皮肤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因此,滋阴法乃是治疗皮肤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则。现结合不同种类皮肤病,分别施予滋阴十法。

        01

        滋阴宣解法

        六*外邪侵犯人体,皮毛首当其冲,特别是风、暑、燥、火皆为阳邪,更易伤津耗液。

        吴鞠通说:“热之所过,其阴必伤”。

        凡是素体阴虚,阳邪客于肌腠,尚未波及营血阶段,均可投之本法。

        主症:突然发生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遍布全身,或如地图,或如点滴,偶见眼睑或口唇宣浮肿胀;

        自觉灼热刺痒,发热,轻微咳嗽,咽干喉痛,口干喜饮,脉浮数,重按无力,舌质红苔少,或光苔,或苔花剥。

        常见病:急性荨麻疹、急性点滴状银屑病、中毒性红斑、酒性红斑、风疹、传染性红斑、颜面丹毒等。

        代表方剂:银翘散去豆豉,加丹皮、生地、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

        药用: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防风、炒牛蒡子、大青叶、生地、玄参、丹皮、绿豆衣、赤芍、甘草。

        02

        滋阴清气法

        《温病条辨》有曰:“热之炽甚,津液立见消亡,则非白虎不可”。

        可见,凡邪热客于气分,并有向营血波及倾向的气血两燔阶段,可用本法施治。

        主症:周身或某一部位发生大片弥漫性红斑,手压则红晕呈暂时性消退,或在红斑上迅即出现针帽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血疱等;

        伴有壮热,烦渴,食少,全身乏力,小便短小,大便秘结;脉洪大有力,舌质红微绛,苔黄微干。

        常见病:麻疹样与猩红热样药疹、夏季皮炎、光毒皮炎、植物-日光皮炎、离心性环状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红皮病(初期)等。

        代表方剂:化斑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寒水石、知母、生地、麦冬、沙参(西洋参)、紫草、红花、凌霄花、炒槐花、山药。

        偏于毒热损心加犀角(现均重用水牛角代替);偏于毒热损肝加羚羊角。

        03

        滋阴凉血法

        《血证论》曰:“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

        凡邪热波及血分,致使血热沸腾,逼迫血溢于肤之症,惟以甘寒滋其阴,火伏则血宁。

        主症:四肢常能成批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针帽状紫癜;或者对称性发生丘疹、风团、水疱、血疱等皮损,严重时还会累及粘膜;

        兼有轻重不等的发热,关节痛,周身困倦乏力,或见咯血、咳血,便血、衄血等;脉细数,舌质红绛苔少。

        常见病:猩红热红斑、漆性皮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红斑、多形红斑、过敏性紫癜等。

        代表方剂:凉血地黄汤加减。

        药用:生地、黄连、炒山栀、玄参、黄芩、甘草、炒丹皮、赤小豆、白薇、炒白芍、寒水石。

        04

        滋阴除湿法

        湿邪有内内、外因之不同,然其内湿之生,皆由元气虚弱,故此法适用于阴虚生湿阶段,是因“壮水补阴,则真水运行而邪湿必无所容”之故。

        主症:皮肤上除常见的多形性皮疹外,还能见到浸*流水,遍布全身,甚则迁延日久难愈;或者经常反复,使之皮肤肥厚,状如苔藓;

        自觉剧痒不适,伴有低热,烦渴,手足心热,小便短少,午后上述诸症有明显加重的趋向,脉濡细数,舌质红苔少或无苔。

        常见病: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阴囊湿疹等。

        代表方剂:滋阴除湿汤加减。

        药用:生地、炒白芍、当归、玉竹、炒丹皮、茯苓、泽泻、赤小豆、沙参、黄柏、石斛、泽兰等。

        05

        滋阴润肤法

        燥邪伤人,变化多端。

        “燥于外,则皮肤皴揭;燥于内,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干燥;燥于下,则便溺闭结”。

        故凡是阳实阴虚,精血衰耗所致的皮肤病咸宜适用。

        主症:皮肤干燥多屑,甚则粗糙,皲裂;毛发枯槁焦黄,失去润泽;眼口鼻以及外阴等自然孔窍干涩;自觉瘙痒,入夜尤重。

        兼有咽干唇燥,心烦易怒,小便短黄,脉弦细数,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

        常见病:老年性瘙痒病、毛发红糠疹、鱼鳞病、干燥综合征等。

        代表方剂:滋燥养荣汤加减。

        药用:熟地、生地、炒白芍、当归、甘草等。

        燥在外加天冬、麦冬、沙参、玉竹、五味子;燥在内加枸杞、首乌、山药、苁蓉、鹿角胶;燥在上加玄参、麦冬、花粉;燥在下加桃仁、郁李仁、火麻仁等。

        此外,人乳、牛乳、梨汁、蔗汁等甘柔濡润之品,时时服用,更有利于生津润燥,促使机体的康复。

        06

        滋阴通络法

        滋阴通络法,又称甘寒通络法。

        人之体质有阴、有阳、有平。然其素为阴虚之体,复被六*外邪所袭,或从热化,或过服辛热之药,皆能损伤阴气。

        阴气少,阳气多,病气胜,阳乘阴,故经络痞塞而化生内热,治宜滋阴通络。

        主症:在皮里膜外常能扪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色泽淡红或暗红,或者肤色鲜红,有的痛不能忍,手难接近,得凉痛减,遇热痛增,严重时痛如刀割;有的酸痛相兼。

        若日久不解,蕴化毒热,毒蚀蛀肉而成溃疡、坏死。伴有低热、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周身乏力,夜寐欠安。脉细数或沉涩,舌质红暗或挟瘀点,苔薄黄或少苔。

        常见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硬红斑、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代表方剂:凉血五根汤加减。

        药用:茜草根、瓜蒌根、板蓝根、白茅根、生地、丝瓜络、海桐皮、忍冬藤、白薇、玄参、川牛膝、炒丹皮等。

        07

        滋阴降火法

        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迅速,其势甚显,其气甚暴。然实火为病者,十不过三四;虚火为患者,十尝有六。

        因而,滋阴降火是应用广泛的重要法则之一。

        主症:口唇、外阴等处反复发生糜烂或溃疡;兼有双目发赤或干涩、口苦、心烦失眠,声音嘶哑,自觉燥痒不适,脉细数,舌质红苔花剥或少苔。

        常见病:白塞氏综合征、复发性口疮、粘膜扁平苔藓;皮肌炎(亚急性期)、亚急性系统红斑狼疮等。

        代表方剂:滋阴降火汤加减。

        药用:生地、熟地、当归、炒白芍、天冬、麦冬、炒白术、知母、黄柏、生甘草、玄参、炒丹皮等。

        08

        滋阴平肝法

        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肝血不足,肾气不荣,筋失濡养,肤表则疣赘丛生。

        主症:在颜面、手背和足蹠等处,发生形如针帽至黄豆大,乃至樱桃大的斑丘疹,或扁平丘疹,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如聚黍样粗糙,拨之丝状物,状如莲蓬;

        或在肛门四周发现多少不一、状如菜花样的疣赘,色泽灰白乌晦;或在颜面出现暗褐色角质增生,伴有面部烘热,皮肤燥痒,心烦易怒,咽燥口干,脉弦数,舌质红苔黄微干。

        常见病:扁平疣、寻常疣、老年角化病、尖锐湿疣、血管角化瘤等。

        代表方剂:铲疣软坚汤加减。

        药用:生龙牡、代赭石、生苡仁、玄参、茯苓、当归、赤白芍、柴胡、焦山栀、生地、首乌、炒白术等。

        09

        滋阴熄风法

        邪热久羁不解,累及肝肾,灼伤癸水,致使真阴欲竭,虚风内旋,出现邪少虚多的证候。急予填补真阴且静虚风的方药。

        主症:壮热不退,面赤,双目上视或斜视;烦躁不安,筋惕肉瞤,或手足蠕动与抽搐,交替出现,进而神疲无力,表情淡漠,昏睡不醒,时有欲脱之兆。

        脉虚弱,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

        常见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期)、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白塞氏综合征(精神症状)、天疱疮(后期)等。

        代表方剂:大定风珠加减。

        药用:生白芍、阿胶、生龟板、生地、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羚羊角、茯神、高丽参、炒丹皮、鳖甲、钩藤。

        10

        滋阴补肾法

        凡肾阴不足,精不化血,以致肾之外华的毛发,缺乏营养来源,因此,从毛发的生长荣枯,可以窥测肾气的盛衰。

        主症:中老年人头发花白,焦枯而不润泽,头部或眉部可见进行性斑块状毛发脱落,或有灰白色细小鳞屑,犹如麸皮,日久头发也逐渐稀疏脱落。

        伴有头昏眼花,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脉细弱,舌质红苔少。

        常见病:虚性斑秃、白发、皮脂缺乏症,干性皮脂溢出等。

        代表方剂:七宝美髯丹加减。

        药用:首乌、茯苓、怀牛膝、当归、枸杞、菟丝子、生地、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

        讨 论

        滋阴法创于仲景,扬于丹溪,发挥于天士。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提出与皮肤病关系密切的基本原则:“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

        在皮肤病的滋阴诸法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脾胃之阴。

        如病在阳明的斑;在太阴的丘疹、水疱、渗出、糜烂;在少阴的发枯、肤燥等无不与脾胃之阴的生化有关。

        因此,只要胃能柔润,脾能升降,中州健运,在外能御六*之邪的侵袭;在内有利于脏腑功能的协调。更何况土生金,金生水,肾气自足,气血中和,机体自能康复。

        滋阴法在皮肤科的临床运用,往往是寓寄于汗、下、和、清、补五法之中,从而达到既治本又顾标,标本兼治的目的。

        但滋阴药品以甘寒、咸寒居多,性偏滋腻,故凡是木火体质,病程较长,以及各种阴、精、血、液匮乏等所致的皮肤病,均可应用。

        然湿热之证,则非所宜,否则有恋滞病邪,胶着难解之咎。

        滋阴并不排除扶阳,要善于处理阴阳相引的关系。

        一般而论,新发的,病位在表、在阳或半表半里的皮肤病,阴药与阳药之比为6:4,选用辛味气薄的阳药为宜,如防风、荆芥、藿香、佩兰、羌活、炒牛蒡子等。

        久病的,病位在里,在阴的皮肤病,阴药与阳药之比为7:3,选用辛热味纯的阳药为佳,如制附片、肉桂、仙茅、仙灵脾等。

        如果不懂得阴阳相抱,阴阳生化之理,言滋阴,只知用一派甘寒、咸寒柔润之品;言扶阳,单纯用大量辛热刚燥之品,其结果必然是“阳遇阳,则为焦枯;阴遇阴,则为寂灭”。

红楼梦中的药方

       段XX,男,38岁,干部,1960年10月1日初诊。

        旧有胃溃疡病,并有胃出血史,前二十日大便检查潜血阳性,近因过度疲劳,加之公出逢大雨受冷,饮葡萄酒一杯后,突然发生吐血不止,精神委靡,急送某医院检查为胃出血,经住院治疗两日,大口吐血仍不止,恐慌导致胃穿孔,决定立即施行手术,迟则将失去手术机会,而患者家属不同意,半夜后请蒲老处一方止血。蒲老曰:吐血已两昼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药止之,询其原因由受寒饮酒致血上溢,未可以凉药止血,宜用《金匮要略》侧柏叶汤,温通胃阳,消瘀止血。

        处方:

        侧柏叶三钱 炮干姜二钱 艾叶二钱 浓煎取汁,兑童便60毫升,频频服之。次晨往诊,吐血渐止,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原方再进,加西洋参四钱益气摄血,三七(研末吞)二钱,止血消瘀,频频服之。次日复诊,血止,神安欲寐,知饥思食,并转矢气,脉两寸微,关尺沉弱,舌质淡无苔,此乃气弱血虚之象,但在大失血之后,脉证相符为吉,治宜温运脾阳,并养荣血,佐以消瘀,主以理中汤。加归、芍补血,佐以三七消瘀。服后微有头晕耳鸣,脉细数,此为虚热上冲所致,于前方内加入地骨皮二钱,藕节三钱,浓煎取汁,仍兑童便60毫升续服。

        再诊:诸证悉平,脉亦缓和,纳谷增加,但转矢气而无大便,继宜益气补血,养阴润燥兼消瘀之剂,

        处方:

        白人参三钱 柏子仁二钱 肉苁蓉四钱 火麻仁四钱(打) 甜当归二钱 藕节五钱 新会皮一钱 山楂肉一钱 浓煎取汁,清阿胶四钱(烊化)和童便60毫升内入,分四次温服。服后宿粪渐下,食眠俱佳,大便检查潜血阻性,嘱其停药,以饮食调养,逐渐恢复健康。

        按:本例旧有胃损之症,素不饮酒,骤因受寒饮酒,寒热相攻,致血上溢,非热极吐血可比,故主以温降之法,采用侧柏叶汤。柏叶轻清,气香味甘,能清热止血,佐以姜、艾辛温,合以童便咸寒降逆消瘀,温通清降并行,故服后血即渐止。再剂加三七、洋参,益气消瘀止血,因而得以避免手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继以理中法温运脾阳,盖因脾胃为中州之司,而甘温有固血之用。服后微见头晕耳鸣,知其虚热上冲,则佐以地骨皮凉血不滞,藕节通络消瘀,使以童便降火,服后诸证悉平,脉和睡安。终以益气补血,滋阴润燥而善其后。蒲老指出:此非热邪传经迫血妄行,故不用寒凉止血之法。若不知其所因,误用寒凉,必然血凝气阻而危殆立至。

中医名方,补中益气汤要什么时候才能用

       整部《红楼梦》中,涉及的单纯药物就有二十多味: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

       苏、桔梗、防风、荆齐、积实、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千年松根获菩胆、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黄洒、山羊血、人参、人形带叶参、上等人参、龟大何首乌、珍珠、古坟珍珠、头胎紫河车。

       《红楼梦》中涉及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如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九(出自《和剂局方》)、气血双补的八珍九(出e6正体类要》)、补阴的左归丸(出自《只岳全书》)、补阳的右归九(出自《只岳全书》)、滋养安神的天五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祛暑解表的香善饮(出自《和剂局方》)、用于疗疮发背的拇花点舌丹(《王洪绪方》)、调和肝脾的黑退遥散(出自《医略六书一女科指要》)、六味地黄九(出自《医级》)、活络丹(现通称为小活络丹《圣济总录》)、凉性开窍的至宝丹(出自《和剂局方》)、温性开窍的紫金锭(又名太乙玉枢丹)、十香还魂丹、延年神验万全丹、归肺固金汤、八珍益母九、调经养荣九、催生保命丹、黎洞丸、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上方秘制)、四神散(则由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组成)。

       《红楼梦》书中还提到西药,一是宝钗生病时用过西药,一是晴更生病时用西药依弗哪外贴太阳穴处来治疗头痛以及用鼻烟来治疗感冒风寒鼻塞不通。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传教土进入中国,也把西洋医学和西药带人中国,在朝廷和达富贵人中,就有人使用西洋药物来治疗疾病。《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两处讲到西洋药物,但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和西药慢慢被百姓所接受。按陈邦贤所著的《中国医学史》记载的西洋医学的输入中,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就有37所,几乎各省都有,大都是教会所设。

四逆汤为何要加通草

       补中益气汤。这是最常用的药方了。组成: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黄芪、党参、炙甘草,这三味药在一起,叫保元汤,是补气的。甘草托着嘛,肯定补的是中焦上焦之气。炒白术、是健脾的。如果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没有食欲,就用炒白术。如果说,脾湿太重,可以考虑用生白术。生白术利水渗湿的功能比较强。炒白术,很香,可以帮助脾气去消化食物。

       当归呢,是补血的,这里起到一个润燥的作用,别让这个药方太干了,太干燥了,也会不舒服。同时呢,也是气血双补的意思。柴胡升麻,起到一个升提的作用。用陈皮呢,起到一个收敛作用,别因为补气太过,气血都冲上去了,或者说都通过毛孔散出去了,那就得不偿失了。陈皮本身,是降气化痰的,属于皮类嘛,气机是肃降的。那么在这个方子里,可以理解为护住表皮,不让气机外散的意思。那么这个方子呢,是升中有补。升提嘛,就是把气升提上去,把小腹里的气升提上去。升提上去干嘛呢?去补胸腔之气。升上去的目的,是补胸腔之气。

        那么这个方子,什么时候用呢?胸腔气不足的时候。比如说太阳寒水司天,阳明燥金司天。总之,是天地之间的气机偏于收敛、偏于肃降、偏于收藏的时候,是最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大气从上往下压,压力太大。如果胸腔气不足了,很容易就瘪掉了,那么就容易长病。这个时候一补气,相当于给气球充气嘛。本来胸腔已经快被压扁了,赶紧充充气,气压高了,就又鼓起来了嘛。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里对应于什么样的脉象呢?是左关下偏大的情况。左关下,就是小腹嘛。左关下偏大,就说明左侧小腹气机郁积。气都堵那里了。而寸脉呢?沉弱。胸腔气严重不足,所以血也打不上去。胸腔气血不足,左寸就是一个沉弱的脉象,心脏没劲。那么这样就是一个上虚下实的状态。下面太多了,压力太大。上面的太少了,反而不够用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帮助身体,升提一下。把下边多余的气升提到胸腔去。这样下边不多,上边不缺了,就平衡了。那么疏肝,就是这么一个原理。

        内经中讲到,下盛则气胀。就是说,关下脉大,就会有腹胀的表现。为什么腹胀,气都堵在小腹里了,气太多了,肯定腹胀啊。那么前两天,刚看到一篇文章。说升麻根本没有升提作用。作者举了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呢,刚开始方子里,用大量升麻,结果无效。后来减到5克,有效果了。后来干脆去掉升麻,效果更好了。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升麻不能升提中气。

       那么他的医案中,也有脉象。脉象是什么呢?脉沉细。沉细,说明没有郁积啊。下焦本身没有多余的气,还升提什么。没有东西,提也提不上来啊。那么这种情况其实是忌用升麻的。不拔肾根就不错了,越升提肾气越虚啊,小腹里的气越不够用的啊。所以,这个例子恰恰是说明了关下沉细的时候,不可以用升麻。但不能说明,升麻没有升提作用。我们用起来,只要关下偏大,用升麻都很好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气机。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原方由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个(擘,一法十二个)组成屋旁曾栽种了一排五加风,长长的带刺枝条,密密丛丛可作藩篱之用。也不知多少年前就绝迹了,原因是经常有人挖掘。拿它来煎汤服用,可以祛风除湿,治关节痹痛,但由于枝条外壳气味还是比较重,人们单取其白色木髓,无色无味还能达到通利经络的目的,用来炖猪脚,能给产妇催乳。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就告诉我,这个白色木髓叫做——通草。真正用通草治病,是在行医之后,藉此色白入肺,轻飘通气,味淡利小便,以其力弱不堪重任,于众药之中作为引经报使。 书中所载“通草”,性味功用一直与“木通”纠缠不清。考《神农本草经》无“木通”,而有“通草”,经载:辛、平,无毒,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然而《名医别录》曰:甘,《吴普本草》曰:苦。至《本草纲目》,李时珍将以往通草之气味功用,尽移于“木通” ,又于书中另载“通脱木”一物,且说:“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至此,但凡古方所用“通草”,都得用“木通”了。通草之冤,经李氏一书,演成铁案。古方之中,用“通草”的首见于“当归四逆汤”,载于张仲景《伤寒论》: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芍药三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伤寒论》三百五十一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白话了就是:手足寒冷,六脉细的好像摸不到了,就用当归四逆汤。气血不能温煦于四肢,所以厥寒;气血不能充盈于脉道,所以脉细。《伤寒论》还有一块地方用到了“当归四逆汤”,在“不可下篇”记载:“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白话了就是:拉肚子,把得六脉大,这可不是邪实导致的拉肚子,是虚啊,原因是霸蛮用泻下药导致的。假若六脉浮革,还出现肠鸣的,属于用当归四逆汤。脉浮者里虚,浮而革者,里虚而外寒,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这种情况,得马上温养气血以拒外寒,兼利小便以通阳气,才能扭转局面,免得拉肚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当归四逆汤”做出如此解释:“《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成无己分明点出“通草之甘”,当然,甘是甘淡的意思,犹如我们常说的“甘泉”、“甘露”。许宏《注解伤寒论》对此显得更直接些:“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辛,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通阳不利小便,腹泻不利小边,皆非其治也。由此可见 “当归四逆汤”里边的通草,分明就是我们习用的淡而无味的通草,而不是味道极其苦劣的“木通”。《存存斋医话稿》有一段关于木通的记录,我将其转贴于下:《重庆堂随笔》谓,木通味苦,故泻心火由小肠出,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岂诸君不但未经口尝,且刍荛亦未询乎?按:木通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古名通脱木。云木通味甘淡,或通草之误传?未可知。其实今之木通味极苦且劣,世谓黄连是苦口药,殊不知黄连之味,苦而清,木通之味,苦而浊。叶氏医案以芦荟入汤剂,徐氏批曰:“请自尝之,方知其苦。”愿以斯语移之木通。且木通性极迅利,不宜多用。余友沈杏田言,曾见一小儿,误服重剂木通汤药,小便遂不禁,继之以白膏,如精状,叫号惨痛而死,死后尿窍断,犹有精珠数粒。用木通者,其审慎之。前几年,因“关木通”事件,国家取缔了与“关木通”相涉的这类药,目前市面上用的多是“木通”。我写这些东西不是说“木通”不能用,而是希望大家在用药的时候,得充分了解它们。有江湖野老,竟用丝瓜藤、南瓜藤代替木通, 虽属于无奈,终归是善悟之人呢。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当归补血汤医案”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