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成药_半夏厚朴汤成药是什么名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半夏厚朴汤成药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半夏厚朴汤成药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金匮要略分温再服是什么意思

2.嗓子里总感觉有东西堵着似的是怎么回事呀?

3.土郁简介

4.?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半夏厚朴汤成药_半夏厚朴汤成药是什么名

金匮要略分温再服是什么意思

       金匮要略分温再服的意思——用温性、热性药物,振奋人体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寒证的治疗。在煎中药的时候煎过一服药,煎好了以后分几次服用的意思,等到下一次可以将药物热一下再继续的服用。指早上,中午,晚上各一次。

作品简介

       《金匮要略》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张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写作背景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希望张仲景能够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举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略方论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作品目录

       金匮要略序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作品价值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本书特点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纪初。仲景原撰《伤寒杂病论》,经西晋王叔和编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在馆阁中发现的蠹简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编校,取其中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

荣誉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范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

       《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卒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之全,寿以养天年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嗓子里总感觉有东西堵着似的是怎么回事呀?

       1.几个小偏方:

       方1

       组成绿茶、月季花、玫瑰各3 克,桔梗、山萸肉各6 克。

       用法研为细末,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气滞血瘀之梅核气。

       方2

       组成绿萼梅、绿茶、合欢花各3 克,枸杞子5 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梅核气。

       方3

       组成生蜂蜜20 克,鸡蛋1 个,香油数滴。

       用法鸡蛋打入碗中搅匀,沸水冲熟,调入蜂蜜及香油,顿服,1 日2次,早晚空腹服。

       主治梅核气,肺胃虚火,口咽干燥,时轻时重,以及慢性咽炎。

       2.其它方法: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

       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正常,无任何有关的阳性体征。

       3.本病需与虚火喉痹,咽喉及食道肿物相鉴别。虚火喉痹觉有异物刺痛感,并觉咽喉干燥,常有发出“吭喀”声音的动作,症状与情志变化关系不大;检查时可见咽喉粘膜呈微暗红色,喉底有淋巴滤泡增生。咽喉及食道肿瘤,吞咽困难,有碍饮食,肉眼检查或X光钡剂透视可发现肿瘤。

       --------------------------------------------------------------------------------

       梅核气的辨证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若为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而为病。由于肝气郁结,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心烦郁怒,暖气,喜太息。脾虚痰聚者,则喉中痰多,肢倦纳呆,脘腹胀满。总的治疗方法是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

       梅核气的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型

       证见 咽喉内有异物感,或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甚则感到窒闷难忍,但不碍饮食。患者常精神抑郁,多虑多疑,并觉胸闷胁胀,善太息,郁怒,嗳气。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

       1.主方半夏厚朴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紫苏12克,白芍15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

       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克、薤白15克。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克、杭菊10克。

       2.中成药

       (1)逍遥丸,口服,大蜜丸每次2丸,水蜜丸每次10~15克,每日1—2次;水泛丸每次8~10丸,每日1。3次。

       (2)丹栀逍遥丸,每次6—8片,每日2次。

       脾虚痰聚型

       证见 咽喉内异物感,常觉痰多难咯。或有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 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神曲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痰黄舌红者,加黄芩12克、薄荷6克(后下)。心烦者,加合欢花10克、素馨花10克。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冲剂、液、袋泡剂),口服,水泛丸每次3—6克,冲剂每次15克,袋泡剂每次1~2袋,每日3次;合剂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3)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

       梅核气的外治法

       用冰硼散、冰麝散慢慢咽服,每次0.5克,每日6~7次。

       --------------------------------------------------------------------------------

       梅核气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毫针刺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并令患者作吞咽动作,至异物感消失为止。

       (2)取合谷、内关、太冲、丰隆等穴,中等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人沸水,加盖煽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块加水煮,将熟时以葱两棵切碎加入,用油、盐调味,佐膳。

       3.咽喉部导引法

       (1)不拘行立坐卧,随时闭目静心,待神调气定后,即行叩齿36次,再以舌上下左右搅动,待津液满口时进行鼓漱,然后如咽硬物状,将咽津吞下。

       (2)静坐,以舌托上腭,凝神该处有一股凉水流下,待将满口时,吞下。

       4.预防调护

       (1)细心开导,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2)少食煎炒炙焯辛辣食物。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或用咽喉部的导引法进行锻炼。

土郁简介

       喉头有异物感、喉咙痛、咽喉红肿、喉咙干、咽痒咳嗽,严重时还会声音嘶哑,这些都可能是患上慢性咽喉炎的症状。咽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为什么会发炎呢?急性咽炎常由病毒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则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而成。

       咽喉是吞咽食物、发音的器官,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由于各种因素使然,近年来患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炎病人为数不少。

       咽喉炎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其中慢性咽喉炎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咽部疾病。

       急性咽炎常由病毒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则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久了之后转变为慢性咽炎。

       也有一些病患是因为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或是因为烟酒、辛辣饮食的长期刺激,还有由于职业关系而用声过多的人,都较容易得到慢性咽炎。

       慢性咽喉炎的病因较为复杂,病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但比较上,中医在医疗慢性咽喉炎方面,较西医能够改善病情。

       目前西药治疗大多是暂时控制病情,但服用太多抗生素对人体有害无益,因为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

       别忘记,抗生素太多也有副作用,会引起细菌抗药性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减退,致使病情反复难愈。

       体内热毒蔓延到咽喉

       慢性咽喉炎病人常会因为喉咙长期不适而深受困扰,症状主要有:喉头异物感(因此慢性咽炎又称喉球症)、喉咙痛、咽喉红肿、喉咙干、咽痒咳嗽,严重时还会声音嘶哑。

       中医认为,慢性咽喉炎是因为体内的热毒向上蔓延到咽喉,造成咽喉部位的经络不通畅,由此所产生的一种病症。

       中医在治疗慢性咽喉炎方面是采用清热解毒、清咽利喉的药物来治疗。在通过正确的辨证及食疗后,中药会有较为不错的疗效。

       曾经有医学研究显示,有10至50%的慢性咽喉炎起因于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咽喉炎常见的症状有声音嘶哑、吞咽不易或疼痛。这类病人应避免暴饮暴食,也应避免睡前3至4小时进食,而调高枕头也有助于减少胃食道逆流。

       另外,长期生活不规律、疲劳、精神紧张,会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反复感染,引起咽炎。

       寻找咽喉不适的真正原因

       长期因为喉咙不舒服而感到困扰者,首先应找医生检查诊断及治疗,找到造成咽喉不适的真正原因,避免不当且过量的药物使用,切忌乱投医。

       要预防慢性咽喉炎,首先应及时治疗急性咽炎,在急性期就及时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防止从急性咽喉炎演变成慢性。同时,生病时要适当禁声,避免过度用嗓,戒除烟酒。

       另外,,慢性咽喉炎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饮食,包括辛辣及烤、炸、辣、干燥食物,多喝茶水。

       如果是因为工作环境和空气污染造成,则应该改善工作或生活环境。

       慢性喉炎应如何治疗?

       对于慢性喉炎的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下列方式进行。

       西医治疗:(1)祛除刺激因素,戒除烟酒,注意休息,纠正不正确发声方法,禁止高声喊叫,积极治疗鼻、咽、下呼吸道的感染。(2)可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青霉素合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花考的松雾化吸入以达到抗炎消肿目的。(3)注意饮食清淡。

       中医治疗:其病机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痰瘀气滞。其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要点为:(1)肺肾阴虚证:发声不扬或声嘶,讲话不能持久或后音不足,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喉部干燥发痒微痛,午后夜间尤甚,干咳少痰,喉肌膜微红肿,声带增厚、闭合不良,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肺肾,降火开音。方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g,生地黄12g,玄参30g,麦冬15g,熟地黄15g,当归12g,川贝母12g,怀牛膝30g ,旱莲草30g,诃子9g,凤凰衣15g。(2)肺脾气虚证:声音嘶哑,缠绵不愈,午前或劳累时尤甚,语言乏力,不能持久,查喉部淡红或淡白,声带增厚或松弛乏力,闭合不良。治宜健脾益肺,升清开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2g,茯苓 20g,诃子9g,瓜蒌20g,僵蚕9g,桔梗6g,升麻12g,柴胡15g,甘草6g。(3)痰瘀气滞证:声音嘶哑,经久不愈,喉部痰堵塞,查可见声带喉门暗红增厚,可伴小结、息肉,胸胁闷胀;舌暗红苔白,脉细或缓。治宜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方用会厌逐瘀汤合导痰汤加减:胆南星 9g,石菖蒲15g,陈皮15g,制半夏9g,桃仁12g,红花6g,枳壳12g,生地黄12g,赤芍9g,玄参12g,茯苓20g,桔梗6g,甘草3g。声带小结、息肉加僵蚕9g,浙贝母15g,三棱10g,莪术10g;痰浊甚者加海浮石20g,生牡蛎15g;声嘶加蝉衣15g,玉蝴蝶30g,诃子9g。

       慢性咽喉炎患者的注意要点

       慢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土郁的方剂 2 治疗土郁的穴位 3 治疗土郁的中成药 4 土郁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土郁 1 拼音

        tǔ yù

2 英文参考

        splenic depress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土郁为病证名,五郁之一,指脾胃之气郁滞之症。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证治汇补·郁症》:“食滞中焦,痰凝脾脏,热蕴肠胃,皆土郁也。”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泻利,呕恶痰涎或清水等。治宜夺之。《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夺者,直取之谓也。湿滞则土郁,脏应脾,腑应胃,……滞在上宜吐,滞在中宜伐,滞在下宜泻,皆夺也。”可用夺郁汤、善夺汤、疏土汤等方[1]。

       

        五郁为五种郁证的总称[2]。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景岳全书·杂证谟》:“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

        郁证为病名。凡滞而不得发越之病,总称郁证。简称郁。见《赤水玄珠·郁证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六种,总称“六郁”。《张氏医通》卷三:“郁证多缘子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又有七情郁证称内郁,如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脏腑郁证如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三焦郁等。六气郁证又称外郁,如风郁、寒郁、湿郁、热郁等。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数种。肝气郁结者,症见精神抑郁,或胸闷胁痛,腹胀暖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可用四逆散。气郁化火上逆者,症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口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用加味逍遥散。痰气郁结者,症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温胆肠等方。虚证多见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类。久郁伤神者,症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阴虚火旺者,症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用滋水清肝饮等方[3]。

4

       胃食管反流病以烧心、反酸和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中医「嘈杂」、「吐酸」、「胃脘痛」等范畴,临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症见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太息,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蛸、延胡索、绿萼梅。中成药有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症见烧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烧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不适,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降逆,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牡丹皮、青皮、陈皮、栀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贝母、黄连、吴茱萸、锻瓦楞子(先煎)、海螵蛸、连翘。中成药有加味左金丸。

         痰气郁阻:症见咽喉不适,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则咽痛,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时有烧心反酸,嘈杂不适,或咽痒咳嗽,或痰鸣气喘,或声音嘶哑,纳差,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开郁化痰,和胃降逆,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姜半夏、厚朴、苏梗、陈皮、茯苓、白芍、香附、枳壳、锻瓦楞子(先煎)、郁金。中成药有沉香顺气丸、木香顺气丸。

         中虚气逆:症见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嗳气,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后下)、旋复花(包煎)、桂枝、炙甘草。中成药有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片。

         胃阴亏虚:症见嘈杂烧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隐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乏力,或体瘦,大便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或数。治宜养阴益胃,和中降逆,方选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生地黄、麦冬、玉竹、白芍、延胡索、茯苓、陈皮、半夏、锻瓦楞子(先煎)、香橼、甘草。中成药有阴虚胃痛颗粒、养胃舒胶囊。

         气血瘀阻: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烧心反酸,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形体瘦弱,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治宜理气活血,和胃降逆,方选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檀香、砂仁(后下)、蒲黄(包煎)、五灵脂(包煎)、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当归、茯苓、陈皮、半夏、三七粉(冲服)。中成药有血府逐瘀颗粒、元胡止痛片。

         寒热错杂:症见胃脘痞塞、疼痛,烧心反酸,嗳气频频,呕吐泄泻。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冷饮或胃部受寒后出现胃部不适、痛、胀等脾寒症状,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沉缓或沉弦。治宜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吴茱萸、锻瓦楞子(先煎)、海螵蛸。中成药有半夏泻心片(丸)。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半夏厚朴汤成药”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