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和汤圆呢?

2.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习俗,关于元宵节的诗歌,元宵节的灯谜,

珍楷汤圆乐山_珍楷汤圆

饺子(jiao-zi; chinese meat rioli)

中国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民间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Dumpling)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起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各地的饺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传说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东北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和汤圆呢?

一、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囤”。

二、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三、春节,也就是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四、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杂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就已有元宵节了。

元宵节在潮汕是一个大节,游神赛会、游灯赏灯、敬神祀祖等,市到乡村都热闹非凡。这个节日传统的食俗是吃“鼠曲”和“汤圆”。

鼠曲来自民间,是集中群众智慧研制和不断提高的。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到处烧杀掠夺,揭阳人民为避战乱而逃到了一种无毒而口感微有有的人便将“鼠曲草”皮。以后人们又将粳米改为糯米,使皮柔软润滑。最初由红糖番薯泥做馅,制成的品是暗褐色,取名“乌果”。但元宵、春节都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山林里,后来没有粮,只得寻找野菜充饥,便发现用这种色泽乌褐、名字又不雅听的晶来敬神奉祖,觉得有点别扭。后来随着馅料改变为“槟醅麸”而更名“槟醅

”。槟醅麸是糯谷经烘焙暴开出来的糯米,加人白糖、芝麻、花生来拌和而成的。“槟醅”清醇、柔软、香甜,甚为爽口,色泽也雅看。至晚清揭阳榕城李奇遇专门经营此一品,把原来的垫香蕉叶改为豆腐膜,并把坯用刻有图案的印模印压,使品统一规格,美观大方。后来人们为什么把“槟醅”、称为“乒乓”呢由于“槟醅”与“乒乓”谐音,一些外地顾客来买时,咬音不准将它称为“乒乓”

,人们觉得“乒乓”比“槟醅”更方便称呼,就都叫“乒乓果”了。

潮汕先人用鼠曲草掺人食物中,完全是凭借生活体验,但却用得很正确,因为鼠曲草是一种草药。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载:鼠曲草“主治脾寒、寒热、止咳。”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也写道:“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拌,以压时气。”《本草纲目?茸母草(”鼠曲草“别称)和粉,食。”我们的先辈并没有读过南朝的上述记载一种创造。

潮汕的元宵节还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这一习俗是南宋末年从中原传入的。据《荆楚岁时记》载,东晋时“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糕”,“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唐代多吃“面茧”(茧形的面食品)和焦追(类似烤饼)。宋代吃盐豉汤和绿豆粉做成的“科斗羹”,此时也有一些地方开始吃“汤圆”

,北宋代开始的。宋周必大《平园续稿》也载:“元宵蒸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记述:“节食所

尚,则乳糖圆子、澄糖团子……”

”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元宵”,其所以取这一名字是因为习惯上在元夜里食用它,取上元节宵食而称“元宵”。元宵吃“元宵”,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寄寓在新的一年中康方称之为“元宵”。

昔年的元宵,咸、甜、酸、辣均有,可煮、可蒸、可炸。如以猪肉、芝麻、桂花、果仁拌白糖为馅料的甜五味元宵,美味可口;以芥、葱、蒜、韭、姜为馅料的菜元宵,则取意聪明、勤劳、长久、向上。旧时“元宵”这一节日食品,由于百姓喜吃,逐步由家庭制作而流孤灯犹唤卖汤圆。

潮汕元宵节吃的汤圆,与冬节吃的冬节圆略有区别,元宵的入市场营销,清代诗人李调元诗云:元宵争看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都有包馅,馅料有豆沙、花生瓜册糖等,都是甜料。“冬节圆”

都是实心的,粒子也小。当今的元宵节汤圆,已成为地方小食,款式多样,各地市场随时可买到。

潮汕元宵还有食“丁酒桌”的习俗。凡去年元宵家有男孩出生的,元宵要做丁酒桌宴客。有的地方是在祠堂集体办宴席请乡亲。有的是各自在家中设酒席宴请亲朋戚友。旧时,元宵夜妇女要“厚合菜”,其寓意是吃了厚合菜,做人能合人意,能得到众人爱。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习俗,关于元宵节的诗歌,元宵节的灯谜,

饺子(jiao-zi; chinese meat rioli)

中国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民间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Dumpling)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起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各地的饺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传说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东北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1、元宵节来历及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元宵节诗歌:

(1)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元宵节灯谜:

(1)上山坐车,下山步行(打一词语)出走

(2)平易近人好相处(打一字)伴

(3)天下同乐闹元宵(打一成语)大喜过望

(4)三人骑头无角牛(打一字)奉

(5)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农作物)花生

(6)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无脚能走有翅难飞(打一动物)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