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汤合桂枝汤_保元汤合桂枝汤有什么功效

       我很了解保元汤合桂枝汤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2.《伤寒论》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为何太阳中风的已经“汗自出”了,还要服桂枝汤发汗?

4.?《伤寒论》中谈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

5.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 草稿

保元汤合桂枝汤_保元汤合桂枝汤有什么功效

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处方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仲景书有关桂枝汤方证的条文共22条,其重点讲述桂枝汤适应证,概括为: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发汗或下之后,而表未解者;

       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

       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

       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桂枝汤的禁忌证:

       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湿热内盛者;

       毒热内盛者。(《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少阴病,发热恶寒无汗者。

扩展资料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桂枝汤方

《伤寒论》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表虚是因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不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守则汗自出,风邪乘虚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为何太阳中风的已经“汗自出”了,还要服桂枝汤发汗?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chuán);颇欲吐,若躁烦,脉数(shuò)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shào)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ōu);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瘛(chì)疭(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chuán)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sì)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zhòng)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sè)恶寒,淅淅(xī)恶风,翕翕(xī)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zhì>),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bò>)。上五味,?(fǔ)咀(jǔ)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zǐ),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chuò)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chài),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jiàn),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lào)、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qiáng ji ji),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gé)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nà)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zhì)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pò)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páo>,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nuè)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zhū)(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gě),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jīng)米六合(gě),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shuò),心烦,微恶寒,脚挛(luán)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yān)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zhān)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zhòng)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jìng)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huán),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chóng)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táng),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译文]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病人的症状象桂枝汤证,按照桂枝汤证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后来病情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怎么知道会这样呢?

        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症状虽然很象桂枝汤证,其实不是桂枝汤证,而是太阳中风兼阴阳两虚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阳,并兼阴液亏虚,从而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阳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阴液得复,则两脚就自由伸展了。如果误汗伤阴,导致阳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就会停止,疾病即可以痊愈。

?《伤寒论》中谈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中风实为伤风,太阳中风,是体表伤风.风动为阳,风本不热,仅动而已,风吹体表,卫阳向外抵抗,于是风卫接触,卫气本应抵抗风邪,但风卫都属阳,同气相求,则两阳相合,卫气冲向体表是阳浮.阳浮而阴弱,是阴阳对比而来,阳是卫,阴是营,阳浮而阴弱,阴弱可代表阳强,阳浮可代表阴沉,阳为何强,是两阳相合,是阳多则发热.阴弱是一阴对两阳,气势上落下风,风开卫散而汗出,是阴弱不能自固,阴随阳行,无力违抗.出汗之后怕风寒,啬啬恶寒,是怕冷的状态,其实它怕冷的状态并不凶,毕竟它不是伤于寒邪,只是风症,只是略有寒意,啬字是丧字头,下面是回字,丧与回,是失去又恢复,啬啬叠用,是来回反复的意思,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得失之间,来回反复,犹豫不决,小失小得,吝啬摇摆,不算什么大事.淅淅恶风,是怕风的感觉,风吹毛孔,缝隙而入,淅沥清透,自有凉爽,但凉爽过后,就会不爽,就会发热.翕翕发热,翕是合羽,是双翅紧捂,捂热则御寒御风,所以是翕翕发热,几个形容词是对机理的描述,是发热恶风微怕冷的症状说明.也是桂枝汤证的标准.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 草稿

       《伤寒论》在强调药物配伍同时,对药物用量亦有颇多斟酌,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用量不同,产生的效应有别,治疗的病种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证用药量或药物间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证,因证情轻重不同,其药量或药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被充分体现。

        兹就桂枝汤药量比例增减变化和所治病证分析如下。

桂枝汤分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其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主症是发热、头痛、恶风、自汗的太阳中风症。

        纵观《伤寒论》全书,宜桂枝的条文达10条之多,可见桂枝汤所治病证之广泛。桂枝汤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

        桂枝汤煎煮方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法、服量与护理法:适寒温服一升,药后啜稀粥一升,助胃气,益津液,使汗出表和,祛邪不伤正;温覆微汗法:温覆能助阳,微汗不致伤正,若大汗淋漓,则邪不去而正易伤,病必不除;守方继进法:病人服药后病情无进退,应守方续服,半日许令三服尽,即每两小时服一次,病不愈者,可继续服二、三剂;获效停药法:获效药停,中病即止,以防过剂;药后忌口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以防恋邪伤正。

桂枝加桂汤分析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由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从原文看,病先当有风寒表实证,用烧针的方法发汗,针处感染,病人受到 *** 而产生惊慌,必定要发奔豚,在感染的地方灸一壮,再服桂枝加桂汤。其临床表现有自汗恶风、发热头痛的太阳中风证同时,还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的症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桂枝二两,温心阳,平肾邪,泄奔豚,从而达到解表以降逆之效。

        桂枝加芍药汤分析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分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二两组成。本来患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却误用泻下的药物,使患者外邪未解,并出现腹满时痛的症状,故用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而达到表解、腹满、腹痛解除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以方测证,当有自汗、畏风、发热等桂枝汤证,并伴有腹满时痛,故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通结。

综合分析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物组成相同,但调整桂枝或芍药的用量后,则其治疗病机、病证及主治证候便均已不同。

        由此可知,药物用量是变化的,它因病证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一定的病证有一定不移的剂量,量变则方变、法变及所治病症亦变。而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同时,药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病证,或同一病证在不同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临床药物定量及辨识病证变化等都有很好的启示。

        综上,临证处方,所处的是方证或病机对应之方,而不是功效类似的药物堆砌,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或初学中医者的重视。

       一、桂枝汤类方歌21

        二、麻黄汤类方歌8

        三、葛根汤类方歌3

        四、抵挡汤类方歌3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7

        六、陷胸汤类方歌6

        七、泻心汤类方歌6

        八、甘草汤类方歌4

        九、苓桂汤类方歌6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4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3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6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7

        十四、当归芍药汤类方歌4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3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2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9

        十八、杂方类方歌11

       一、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汤本治表虚,营卫不和是病机。

        而今汗出恶风甚,益气固表加黄芪。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补中虚,小建中汤加黄芪,

        能治虚劳里急病,益气固表最有力。

       二、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增:金匮要略载方

        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汤方除桂枝,发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湿热,风湿发热亦可祛。

        文蛤汤: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

        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越婢汤:

        沥水消肿越婢汤,麻黄石膏甘枣姜;

        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又加半夏汤,甘草大枣与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热,麻黄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

        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治寒饮,咽喉不利在宣肺;

        细辛紫菀款冬花,姜枣半夏与五味。

       三、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四、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瘀积胎可安。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

        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蛰虫五,

        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

        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憹颠倒不得眠。

        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憹,栀子大黄力能讨。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六、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七、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附:金匮要略载方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生姜甘草汤:

        生姜甘草人参枣,益气生津温肺好;

        化浊降逆除痰涎,肺痿虚寒效最高。

        大黄甘草汤:

        降逆大黄甘草汤,主治胃热气逆方,

        口干口苦与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汤:

        蛔虫心痛吐涎多,毒药频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两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乌头汤:

       乌头汤中用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当;

        痹证多因风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附:金匮要略载方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黄芪随,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气通阳消水肿,小便通利阳乃回。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

        太少合病邪热*,苦降辛开治少阳。

        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十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附:金匮要略载方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甘草白虎汤,

        论中原本治温疟,表里痛热皆能章。

        十二、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蜜煎导方:(方歌见下)

        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十三、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

        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十四、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增: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

        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十五、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附:金匮要略载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

        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汤类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汤类方歌(九首)

        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匮要略载方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枣五般齐;

        寒邪直中腹中痛,温中止痛宜此剂。

       十八、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

        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烧裈散:

        近阴裆处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附:金匮要略载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柏叶汤:

        柏叶汤治吐血方,马通艾叶与干姜;

        中焦虚寒血失统,寓寒于温效力彰。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

        喘息短气时咳喘,难卧仍加半夏良。

        瓜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匮方,归芎苓术牡干姜;

        辛防参桔芩矾桂,重用甘菊降压良。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小半夏汤方歌内

        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

        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附:王清任逐瘀类方歌(七首)

        1.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酒葱姜。

        当归川芎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2.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是病源,桃红甘桔地归玄。

       柴胡枳壳赤芍药,水呛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归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劳。

       4.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桂茴姜,当归川芎赤芍黄。

       元胡没药五灵脂,经暗腹痛急煎尝。

        6.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红花秦羌膝地龙。

        灵脂香附没药草,通络止痛力最雄。

        7.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君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好了,今天关于“保元汤合桂枝汤”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保元汤合桂枝汤”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