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个抗战仅此一例,日本鬼子被老百姓收拾,求上司出面去“疏通”

马肉的做法顺口溜_马肉的做法顺口溜大全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人必须考虑的因素,今天就跟大家说说去广西旅游可以吃到哪些好吃的特色菜。 梧州纸包鸡  典故:梧州纸包鸡距今已有70多年的烹制历史,当年,广西梧州北山脚下有一处环境幽雅的园林—— 同园。这园林深处有家专为豪门享乐聚会的“翠环楼”,掌厨的是一位桂林籍黄姓师傅。他发现食客们对鸡的炒、蒸、煎、炸等各种食法已厌腻。为了招徕买卖,他经过冥思苦想做出一道纸炸鸡。这种炸鸡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选用一公斤重的地道“三黄鸡”,宰杀煺毛后,吊干水分,只取鸡腿和翼翅四件,薄刀是花,用姜汁、蒜蓉、香麻油、白糖、汾酒,加入广西特产八角和陈皮、草果、大小茴香、红谷米、五香粉、古月粉配成调料。鸡块浸料后用炸过的“玉口纸”包成荷叶状,立即落锅以武火炸至纸包鸡浮上,油面呈棕褐色,鸡块金黄,滚油不入内,味汁不外泻,席上当众解开,香飘满堂。从此,梧州同园“翠环楼”纸包鸡的名声日渐大振。 1923年,黄师傅手下一名叫宫华的徒弟从“翠环楼”转到“西楼”掌厨。他按照黄师傅的做法烹制纸包鸡上市,并在刀工、技艺、火候等方面进行改进,除头、颈、脚以外,整个鸡都切成梳形块用上,无论大小宴席,皆作为第一道菜上席,博得两广食客的好评。  特点:梧州纸包鸡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吃起来,入口甘、滑、甜、软,食后齿颊留香。  特味地羊  桂林民间吃狗肉成风,特味地羊是桂林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特点:用狗肉经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润,肉质酥烂,香味浓郁,滋味极鲜。  工艺:将狗宰杀,治净,切成小块,入沸水略焯,取出洗净血污,放入大砂锅内,加姜、八角、水,用大火煮1小时,再加酒、盐、酱油,用小火焖煮,至狗肉块酥烂时,将捣碎的豆腐乳放入,再略焖五六分钟,至狗肉酥烂即成。  荔浦芋扣肉  广西桂北厨师取用荔浦芋与猪肉制成了荔浦芋扣肉,成为桂北一带居民婚嫁和节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  特点:用猪五花肉和荔浦芋煮、炸、蒸而成,成菜色泽金黄,肉质酥松,肥而不腻。  工艺:将猪五花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沥干水分,用小竹签在肉皮上扎刺密孔,以少量精盐和蜜糖涂抹在肉皮上,入油锅炸至肉皮起泡,色呈金黄时取出,放入温水中稍浸,切成8厘米长、6厘米宽的厚肉片,用精盐、酱油、白糖、南乳、胡椒粉拌匀稍腌入味。将荔浦芋治净,切成同肉片相同的芋片,入热油锅炸至金**取出,将其逐一夹在肉片之间,放入蒸碗中,加调味、蒜白片,上笼蒸至肉酥时取出,拣去蒜白,反扣在盘中,取出扣碗即成。  马蹄炖北菇  马蹄是广西著名特产。它个大扁圆,棕红鲜亮,肉嫩汁多,皮薄渣少,清甜松脆,爽口清香,在清代时就成为贡品。鲁迅先生生前曾写信给广西的朋友说:“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北菇即香菇。马蹄炖北菇,始于40年代,最早由南宁市万国饭店厨师钟逢贵所创,并成为著名佳肴。  特点:用马蹄和北菇炖制而成,成菜色泽素雅,滋味清鲜,食之齿颊留香。  工艺:将马蹄去皮削成棋子状,北菇水发洗净,和火腿片一起入锅略焯取出洗净。将马蹄、北菇、火腿片依次排放于碗中,加鸡油、葱、姜、酒、精盐和鲜汤,上用纱纸封密碗口,上笼或入锅隔水炖熟取出即成。  清蒸漓江桂鱼  成因:桂林山清水秀,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道,长年清澈见底,出产的桂鱼,向以肥、嫩、鲜、滑著称,堪称“漓江清水桂鱼”。用于清蒸风味甚佳。  特点:用漓江桂鱼和猪肉丝蒸制而成,成菜鱼肉细嫩,滋味甚为鲜美,爽滑适口。  工艺:将桂鱼宰杀,治净。在鱼身两面用斜刀各剞上几刀花纹,加盐、味精、酒稍腌。将葱放入盘底,放上桂鱼,上加肉丝、葱丝、冬瓜丝。上笼用大火蒸熟取出,淋上热油,锅中加上汤,用湿淀粉勾成稀芡,淋上麻油即成。  阳朔酿喝螺  工艺:首先,将田螺尾部两圈硬壳用刀砍掉,用锥子将肉撬出,去内脏,壳洗净备用。其次,把田螺肉,猪肉分别剁成茸,薄荷切细粒,再将上述肉茸合匀,加盐,生粉搅拌至起胶,加味精、胡椒粉、薄荷搅匀,再把它们分别塞进田螺壳里,注意不要塞得太紧,以免煮熟后喝不出来。最后,炒锅坐火,放少许油,投入姜块、葱结,放入田螺并迅速烹酒,略炒几下,下毛汤和盐,用中火煮熟,连汤装缸即可。  特点:鲜咸可口,有“十个田螺一垧田”的美称。  花菇扣山瑞  历史:山瑞与水鱼同属龟科的两栖动物。但它裙边厚实,胶质比水鱼更浓。广西山瑞多产于桂江、贺江、左右江流域的山区。肉质细嫩鲜美,是广西著名的山珍。相传,花菇扣山瑞始于清代乾隆年间,由桂北地区的厨师所创,后来便成为整个广西地区一道珍贵的野味菜肴。  特点:用花菇和山瑞为原料,经蒸制而成,成菜肉质鲜嫩,滋味鲜美,汁浓味香。  工艺:将山瑞宰杀,治净,取其肉和裙边斩成小块。炒锅烧热,下生油,投肉块,加姜、葱、蒜末爆炒,至肉质收紧,加酒、沸水煨5分钟取出,去除血沫,洗净,沥干水。接着,肉块加精盐、酱油、香料拌匀,入油锅略炸取出,放入锅内,加酒、味精、陈皮丝、沸水,焖烧30分钟,装入蒸碗内,加上花菇、葱、姜、蒜末,浇上原汁,上笼蒸至肉质酥烂取出,拨去葱、姜、蒜末,将原汁滗入锅中,肉与花菇翻倒在盘中,用湿淀粉少许入锅勾成薄芡,淋上麻油,浇在肉块上面即成。  酸笋炒牛肉  成因:酸笋是用鲜竹笋放入净井水中浸泡、发醇变酸而成。它是壮族地区特有的一种菜蔬。酸笋炒牛肉是各种酸笋菜中最常见的一道菜肴,风味独特。  特点:用酸笋和牛肉等滑炒而成,成菜肉质鲜嫩、爽滑,滋味酸甜可口。  工艺:牛肉除去筋膜,用刀切成横纹薄片,将小苏打、精盐、湿淀粉、清水调匀,倒入牛肉片中腌30分钟。酸笋切成片,青椒、红椒去籽去蒂也切成片。炒锅烧热,下花生油烧热,将牛肉入锅滑熟取出,锅内留油少许,下蒜茸、酸笋片、青红椒片炒匀,加鲜汤少量,放牛肉片,用湿淀粉勾芡,淋上熟油少许,炒匀出锅即成。  清蒸豆腐圆  特点:成菜清鲜味美,嫩滑适口,老少咸宜。  工艺:用豆腐和瘦猪肉等蒸制而成。清蒸豆腐圆,是广西壮族地区常年食用的菜肴,每到年节常备此菜。后来经菜馆稍加改进后,成为广西地区的一道名菜。将水豆腐拌成泥状,和入鸡蛋。把瘦猪肉、花生米、猪油渣、糟米饭、水发香菇、葱花一起斩成茸,加调味搅成肉馅,把肉馅包在豆腐泥内,做成圆球状,放进抹上一层油的盘子里。上笼蒸30分钟,出笼后将盘中原汁下锅烧开,加湿淀粉少许勾流芡,浇在豆腐球上即成。  南丹糖糕粑  工艺:取色质上好的糯米粉碎成面粉,把切成细沫的红糖拍和破的生姜放进内含新鲜猪油的开水中,滚制成清香醇甜的姜糖水。然后待姜糖水冷却到不烫手的温度,开始和面,揉成面团的生食保持在随手参挤成各种形状但不滴水的程度。最后把揉好的生食放进四周和底部铺满芭蕉叶的蒸笼里,用芭蕉叶严严实实地包裹好,然后水蒸4-5小时,这样糖糕粑就算全部做成,冷却后便可食用。硬结的糖粑只需用炭火烘烤几分钟便又恢复它可口的原味了。  靖西香糯凉粽  工艺:制作香糯凉时,首先把粒大、纯净的香糯米泡于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浓碱水,搅匀后浸泡10小时,捞出再清漂2次,盛于竹箕中,沥干,以竹叶包扎成三角形或长条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锅里煮三四个钟头即可。凉后剥去竹叶,凉粽晶莹透亮,呈金**,香气浓郁。把香糯凉粽切成小块,盛入碗内,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腻,具有软、滑、韧、爽等特点。  平乐百合粉  工艺:制百合粉是先把洗净泥沙的生百合加水,用臼捣烂,滤去渣滓,静置半天,使它沉淀后,倒去面上的水,把沉淀的粉质放入清水中漂洗一二天,然后去水晒干,就成为百合粉。  功效:百合粉性凉,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微量水仙碱和钙、磷、钾等,不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而且还有滋补强壮,润肺上咳,清热利尿,宁心安神,理脾健胃等功效。能起到人参的部分作用,成为清补佳品。患肺结核、吐血、支气管炎、痰中带血、神经衰弱等症者,常食百合粉,能治病补身,增进体质。  桂林马肉米粉  风俗:桂林市有一种米粉,用一种很小很小的碗盛装,有的人一口就能吃下一碗。吃一次粉不是以一碗两碗论,而是以十碗甚至几十碗来计算。所以该米粉店的餐桌摆设也与众不同,每张桌子都是靠墙而设。这样才便于依墙叠起成摞空碗。吃时还另碟配有花生、辣椒、蔬菜等佐料,即可送粉,又可下酒。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桂林马肉米粉。  历史:桂林马肉米粉,始于清末。因以马肉、马下水作佐料而得名。最初,马肉米粉只出现在一些庙里、会馆里的戏台边的米粉担上。由于风味独特,一问世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生意分外兴隆。后来,经营马肉米粉的店铺就逐渐多起来。到了四、五十年代时期,桂林成为"文化城"那一阵,各界人士云集桂林,不少名人被桂林马肉米粉所倾倒,马肉米粉更是名噪一时,成为桂林米粉行档中的"宠儿"。桂林最早的一家马肉米粉店在行春门,经营这个分店的老板姓黄,随后,又出现了"义利居"、"旧利居"、"燕香居"、"又益轩"等数十家马肉米粉店。开始"义利居"和"旧利居"呼声最高。后来由于"又益轩"资本雄厚,垄断了桂林市的马肉市场,他们先把马买回,用精饲料催肥后再杀,精肉留本店用,次肉卖给其它店,还把腰子、马舌、马板肠、马眼等这些人们喜爱的鲜货,制成各种风味佐料,招待老主顾或那些有身份的人,渐渐地"又益轩"便成了马肉米粉行业中的头面店铺,而且经久不衰。  工艺:桂林马肉米粉之所以出名,不仅因其味道鲜美,还因其制作奇特。一般米粉的佐料都是先将肉卤制或烫熟,马肉米粉则是先将马肉、马下水用盐和硝腌过,然后贮于缸内,待到秋高气爽季节,再取出腊制而成。经过腌、腊的马肉,松软香脆,再切成薄片,铺于粉面,加入卤汁,味道格外鲜美,大可与江苏的名产"镇江肴肉"媲美。且马肉米粉的烫法也不一样,一般米粉都是在白开水中烫热,马肉米粉则是直接在马骨头汤中烫热,随着粉勺一捞,顺势将汤带入碗中,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同时佐料的卤汁也随之混入汤中,使汤更加鲜美可口。  南宁生榨米粉  制法:将做米粉用的新米的4/5泡水后用石磨进行湿磨,得出米浆,再放入干净的白布袋中沥去水分,得到较干的米粉团,然后将另外1/5的新米煮成烂饭,放到干净的石臼中捣成糊状,直到完全粘成一块手感柔软的大白糕,再和米粉团拌在一起,揉到完全融合就成为榨粉时用的粉团了。以后吃米粉时,随吃随榨。将弄好的粉团放到一个穿有几十个小孔的圆铁罐中,用一个削成圆形刚好能放进铁罐的木头,使劲压塞进罐中的粉团,使粉团从小孔被挤出一条条圆形的米粉线,下面放一口烧着滚开水的大锅,从小孔出来的细粉条直接掉入开水里,熟了,捞上来盛入碗内就成为生榨米粉了。  桂林特味地羊  工艺:先将活狗用棒子打,滚水烫过刮毛,然后用稻草火燎,使皮呈焦**。再开膛破肚,吊开水气,切成小块,置入砂锅,先猛火煮,然后放入适量的五香八角、生姜、酱油、葱白、食盐和适当的水,用文火焖煮,等到狗肉快煮烂时加入事先捣碎的桂林名产豆腐乳。待豆腐乳化完后,狗肉亦烂,即可食用。  风俗:数人围坐一桌,将用砂锅煮好的狗肉放在炭火炉上吃狗肉,并以桂林三花酒助兴。吃完狗肉后剩下的狗肉汤中放入细嫩雪白的水豆腐,其味鲜美爽口别有风味。在桂林吃狗肉一般要到霜降过后才行,这时的狗体壮膘肥肉美,是吃狗肉的好季节。 谢谢采纳!

整个抗战仅此一例,日本鬼子被老百姓收拾,求上司出面去“疏通”

柳州云片糕:

广西柳城云片糕产于柳城县城关镇,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已开始生产的云片糕。

原料配方:(50千克成品)炒糯米粉21.1千克湿糖25.5千克猪油2.2千克蜂蜜桂花糖1.1千克

制作方法:

1.炒米:选当地生产的纯白大糯米,用温水洗净,再用烫手的热水(60℃)捞一次,堆垛1小时,随即摊开,经20小时晾干后过筛,选出大颗粒糯米。用四倍粗砂炒米,炒时需放少许花生油(21.1千克糯米约需花生油42克)。炒到糯米呈圆形,不开花即可。

2.陈化:将炒好的糯米磨成粉,磨好的粉放在阴冷的仓库中贮存3个月,使其自然散热避免干燥,久贮陈化,为了缩短阵化时间,现多用含水分高的绿豆芽、湿蚕豆洗净与糕粉拌和,存放4~7天,每天翻动一次,使糕粉均匀吸水,然后过筛。

3.制湿糖:将50千克砂糖加15千克水搅溶,加热至100~110℃,糖浆用打浆机打成细白糖,放在缸内发酵,第二天倒出上层清液,沉淀即为湿糖。

4.入模成型:将贮存到期的糯米粉摊在布上,盖严,在一定湿度下再润粉7天。润好的粉用微火复炒一次,使粉松散,再用粉碎机粉碎过筛,最后按配方投料成型。成型前先用蜂蜜桂花糖拌少量糯米粉作好心料,再入模成型。

5.切片包装:糕经过炖制定型,再出模复蒸约5分钟后,取出撒一层熟面粉,放入木箱进行保温,以使糕坯质地更加柔润。隔天取出切片,要求切的薄而匀,每30厘米切25片,随切随包装。

质量标准:

形态:片厚薄均匀,外形方整,包装紧密。

色泽:雪白。

组织:细腻、柔软。

口味:香甜软润。

芋头糕:

配料要过油. 烧热锅, 加油, 放入腊肠, 腊肉, 叉烧, 虾, 和虾米炒熟, 用生抽, 糖, 盐, 胡椒粉, 和料酒调味. 烧热另外一口锅, 加油, 下两块南乳搅碎, 放入芋头, 加水适量煮至水干.

粘米粉要用温水开: 先倒少量水入粉内搅拌到没有粉团, 再倒入其余的水. 把芋头和一半的配料倒入粉浆里搅匀, 搅得越匀越好. 这道程序很吃力, 因为盆里有很多东西. 最后把粉浆倒入蒸盆, 把剩下的配料均匀地铺在粉浆上面.

蒸糕要烧开水, 大火蒸一个钟头.

豆蓉糯米饭:

将上好糯米蒸熟做成饭团,以甜豆蓉为主馅,再拌以炒香的芝麻、夹入些葱花、油,米饭柔韧,馅心鲜香,饶有风味。现又有以香肠、煮牛肉等做馅的咸糯米饭,亦别有风味。为桂林人早餐常见小吃。

粉饺:

蒸熟的大米浆加适量生粉,搓擀成皮。包以猪肉、莲藕、凉薯、马蹄及调味品制成的馅料,成为饺子,入笼蒸熟。滑润味香而爽口。-

柳州螺蛳:

是柳州晚上出来活动的必备节目,我比较喜欢吃螺蛳哈~~

肉棕:

糯米加入去皮绿豆及调好味的猪肉块,或腊肉、火腿、鸡肉等,用棕叶包成枕形,中高端低,蒸熟而成。香软、味鲜。

牛肉丸:

牛肉去筋,以木槌或石臼捣成肉酱(不用铁器),加凋料拌和,制丸,经水煮,油汆。再配以葱、姜、红枣,汤煮而成。丸味香滑,细嫩松脆,汤清味鲜。

干蒸烧卖:

用鸡蛋液、水和面作皮,猪肉、虾肉、冬菇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稍含汁液,鲜美而香。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柠檬鸭:

是武鸣县一带的特色菜肴。其做法是将宰后洗净的鸭切成块,入锅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丝的酸辣椒、酸芥头、酸姜、酸柠檬、酸梅、生姜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盐豉,炒熟后淋上香油即可出锅。其味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极其开胃。

鱼头酸笋汤:

制法:

(1)鲢或草鱼头洗净,劈开,挖出牙根,洗净去味。

(2)锅中放入猪油,爆姜葱,放入鱼头煎香,当即冲入适量冷水,大火烧开,加入酸笋丝。改文火熬一会儿,见鱼汤变白,调入盐味,淋小磨香油即可食用。

特点:酸鲜开胃,解暑消渴,夏日美味。

泉水土鸡:

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制法:

(1)选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6千克,洗净血污后用刀片成长12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薄片,放在盆内,加白酒200克,精盐80克,酱油100克,白糖100克,味精50克,姜汁,蒜白、葱白各50克,小苏打20克,硝水10克,混合拌匀后腌渍1--2小时。

(2)取1簸箕,将腌制好的牛肉片一块块地摊在簸箕上,放在太阳下晒至七成干。

(3)将锅洗净,放入清油少许烧至八成熟,(清油是未使用过的植物油,烹制牛巴使用茶油或花生油最好),加进八角50克、草果8个、沙姜40克,桂皮50克,丁香40克,桂花40克,桔皮100克,花椒50克,茅根200克,姜块(拍裂)2块,蒜白(拍裂)100克,浸发冬菇100克爆香,然后投入晒好的肉干用中火炒,待肉干回软,锅中无汁时,加入清油翻炒,盖上锅盖,改用文火慢慢煨制1--2小时。中间需按时揭盖翻炒,以免焦底。

(4)牛巴煨好后,拣去姜、蒜及香料,控去油汁晾凉,即可改刀切件上桌,或另配原料烹制成其它菜肴。

特点: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梧州冰泉豆浆:

优质黄豆用当地名泉“冰泉”水浸泡,经磨、滤、煮,制成豆浆,以汤匙舀而滴下如串珠,誉为“滴珠蜜味”。汁浓味香。

打油茶:

三月,春意正浓。南下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

“打油茶”,工具、选料、制法、喝法都非常独特。先说工具吧,一只小铁锅,一把小木棰。小铁锅类似江南苏锡饮食业使用的炒锅,但锅口很小,约同大汤碗口,且锅口旁有一小歪嘴,以利倒茶;小木棰灵巧又别致,状如大小擀面具,但前端延伸出与相垂直的一小段,以作敲打之用。选料,须选用土茶,就是未经加工过的茶叶,不然,就会失“打油茶”的风味。葱、姜、蒜头、盐是必备的,油炸山芋片、油氽花生米是佐食的佳料。沏茶需用佳泉水已为茶经之事,然“打油茶”又一特别之处是以肉骨汤代佳泉水,自然是茶味别出。制法又很独特,铁锅烧热,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土茶。“打油茶”必须用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汤,加适量盐,俟烧滚,倒入小碗,加上葱花,放点油氽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诱你一喝为快。桂林地区喝“打油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径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倍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在桂林喝“打油茶”,真不虚此行。愿这朵民间饮食文化中的奇葩开放得象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更加迷人。

黄豆酸笋焖小鱼仔:

不过正宗的应该用小河里面那种**长不大那种鱼~~这个也是超级好吃 非常开胃 来到广西特别是来桂林柳州两地不吃这个菜算白来!

1942年,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为了把华北变成“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抽调机动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对 *** 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又推行了两期“治安强化运动”。

这一年的10月20日,侵华日军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第36、第69师团的6个大队,以及部分伪军,共计万余人的兵力,兵分7路,占领了 *** 太岳区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城。之后,日军留下一个大队的兵力并配属大量伪军,准备将此地变成“治安区”。

由于敌强我弱,八路军并不具备攻坚条件,遂采取军队、民兵、群众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对沁源县城守敌实施“长困久围”。除了坚壁清野、伏击日伪军补给线外,沁源军民的一大创造,便是将传统的地雷防御战发展成了群众性的地雷进攻战。

开展群众性地雷战,光靠上级拨给的边区兵工厂制造的铁地雷是远远不够的。围困指挥部根据沁源山多石头多的特点,发动群众打造石雷。一时间,各种石雷学习班在各村如雨后春笋般开办了起来。起初,有群众不相信石头能当地雷用。后来,民兵在二沁大道上埋设石雷,一次就毙伤3个敌人的消息传来,群众造石雷的热情迅速高涨起来。

在二沁大道上,沁源军民共埋设地雷5000余颗。平均每2天就要补布1次雷。而且地雷往往踏上3层之多。第1层为踏发,第2、3层的拉发雷将引线连在上一层雷的雷 *** 上,让探雷的日军工兵防不胜防。为配合地雷战,沁源人还发明了'铺草战'。将所有路面铺满干草,虚虚实实,让日军的探雷器无法使用,行进时胆战心惊。

很快,二道大道被炸得遍地深沟,再也不能通行汽车了。敌人只能改用骡马运输给养,而且一步一试,发现可疑之处,就马上把牲口赶到沁河里涉水通行。民兵们发现敌人这一做法后,一夜之间把所有能涉水的地方全部垒起了障碍物。敌人又施一计,驱使抓来的民夫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前面蹚路,或者派出手持长杆的敌兵,一路戳戳点点,遇到可疑的地方就用白粉画圈做上记号。沁源军民针锋相对又出奇招,他们发明了挂在树上一触即发的“半空雷”、“子母雷”,以及瓶瓶罐罐制成的“看家雷”……有时看似摆在井边的一副普通水桶,可日军一动就炸得天崩地裂;有时看起来是树荫下的一块石头,可鬼子坐上去就会被炸飞。有个村的民兵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摆在路口,下面压着面膏药旗,迎面还贴张白纸,上面写着“小鬼子,你敢动我?”敌人用长杆远远地把神像捅倒,看看没有动静,便上前收膏药旗,结果地雷响了。

群众性的地雷战,炸得日伪军防不胜防。驻沁源伪军中流转着这样的顺口溜:“过了圣佛岭(沁源和沁县的分界岭),进了鬼门关。低头雁声响,抬头轰一声。如若不了,就是活神仙。如若不了,就是活神仙。”而日军中的“文学爱好者”亦写下这样的厌战俳句:“日住红部(沁源司令部)夜,身在圪针巢,望虎深山虎不在,大城大乡无人烟。”

驻沁源日伪军被我抗日军民收拾得惨兮兮,给养严重不足,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过,“攻克沁源”乃是花谷正的一大“战功”,他为了树立沁源这个“剿共样板”,便罔顾事实,在写给华北方面军的报告里大吹特吹。正愁缺乏“亮点”的冈村宁次赶紧把报告又层层递了上去,结果召来了日伪记者“采风团”。?

驻沁源县城日军指挥官斋藤和鹿野听说记者们要来“采风”,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可是必须打肿脸充胖子啊,无奈之下,只能向上司报告,求师团司令部出面“疏通”,临时从外县“进口”汉奸撑门面。即便如此,1943年4月15日,日伪记者“采风团”来到沁源县城里,在兵营之外只见到了1个“慰安所”、1家“随军合作社”和1家蒸馍铺。采访团成员,伪山西《新民晚报》记者董长庚在他的通讯《如疾风扫落叶》中这样描述日军当时的处境:“交口至沁源间为 *** 区域,为共产军38团集中地,另外还有民兵的组织,势力相当庞大,他有一种顽强的力量。自1942年10月20日日军占领沁源后,城内尚无'维持会'之组织。”“沁源城内人烟稀少,暗无天日,望之全城各处无一点活气……”

不过,日伪记者们不知道的是,就连城里那家蒸馍铺,也是由外地汉奸临时开设“应景”的。“采风团”前脚走,斋藤和鹿野就下令将城里仅剩的10余匹军马悉数宰杀,给士兵们充饥。伪军们更惨,马肉轮不到他们吃,只能抢鬼子吃剩的马骨头。为了抢骨头,饿得眼冒金星的伪军们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出出全武行。

本文作者:忘情,“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 *** 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 *** 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伪军(7)地雷(3)沁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