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医案_小柴胡合葛根汤医案
葛根汤医案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葛根汤医案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
2.桂皮酊简介
3.桂枝汤,加减汤
4.倪海厦医案
5.中医vs巫术名医遇上巫师结果竟然是这样!
6.古籍中的钱乙简介
????????
干姜附子汤
原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61)
原方: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顿服。
......
四逆汤
原文: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225)
5.自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4)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54)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372)《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77)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89)
1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金匮要略: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
东子:四逆即手脚冰冷,甚者头部冰冷。厥逆而恶寒为主证,发热、下利为或然症。
夜雨寄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就是泄泻时所泻之物清稀,并杂有不消化食物。
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中都是未消化的食物,就是我们说的吃什么拉什么,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
不止,不停的意思。一直排的大便都是没消化的食物或者一直拉大便,腹泻不停止,而且拉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
......
四逆加人参汤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385)
原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
东子:本应下利,利止无可下,是亡津液,谓之亡血。亡血加人参也,可知后世谓当归川芎为补血药乃谬论也。
......
茯苓四逆汤
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伤寒论》(69)
原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医案:
龙志勇:患儿,男,22个月,营养一般。2016年12月15日初诊。从小体质偏弱,经常感冒,往往到医院吊水及服用退烧药治疗一周或半月余始愈,唯留时时咳喘,久久不愈。此次随妈妈至深圳游玩,不慎受寒,咳喘又复发,伴有发热。在某药店开处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其中麻黄10克,有紫草、青黛),并处中成药“小儿至宝丸”予服。连服12天。服完后第二天,即出现发高热,唇口绯红,面红,无汗,微咳,无恶寒及鼻塞。急忙电话、微信求诊于我。起初,未及细问,先后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甘露消毒丹、麻黄升麻汤,历时4天而未有效果,始终发高热38~39.5℃,高热时妈妈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可汗出热退。第五天,又复热起38℃多,伴无汗,烦躁,少眠而吵闹,易惊,精神稍差,口唇绯红,舌尖及上下嘴唇溃疡,不渴,不喜饮,手足冷,舌苔白腻多涎,纳差,大便每天一次,小便偏少。突然醒悟,此患儿高热、面红、口腔溃疡当为虚阳浮越,小便不利、舌苔白腻乃水湿内郁。烦躁是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证。遂处方:茯苓四逆汤、潜阳丹加味。茯苓30(剪碎),红参片10(剪碎),制附片10,甘草15,干姜10(剪碎),砂仁6(剪碎),白豆蔻6(剪碎),黄柏3。×1付,水煎熬。从下午始急煎上药45分钟后,取汁频频喂服。至晚上18点多,活动后有微微汗出,测体温37.7℃,精神好转,已不烦躁,口腔溃疡渐敛,想吃东西了。几经周折,终于峰回路转。第六天,再服上原方1付。到晚上测体温已37.1℃。口腔溃疡好转明显。面已不红。大小便畅。其后再服用原方1付巩固而愈。思考:之所以突然发高热、唇绯红,现在想来应是先前长时间(12天)服用麻杏石甘汤加味、“小儿至宝丸”,治疗咳喘之故。方中有炙麻黄10克量,连服12天,更有紫草、青黛、至宝丸等寒凉之药,寒凉之极甚,可想而知。小儿乃稚嫩之体,长时间服用麻黄剂以致阳气虚耗,加之寒凉之品的摧残,稚嫩之阳,焉有不虚!此高热实乃浮阳外越之危证!其后特意问小孩母亲,回忆起一开始高烧时没有流清涕、打喷嚏之症。如真是感寒当有此二症,还应有恶寒怕冷之症才是。浮阳外越之证是没有流清涕及喷嚏的。另,可惜的是,限于网诊形式,未能查得脉象。如果起病之初就能切得脉象,可能就不会历经如此磨难。感寒引起高热的脉象当是浮紧数,还应有渴喜冷饮之症当是。而浮阳外越之高热,脉象当是虚浮数,重按而减或弱。初接诊时,未能详加问诊,又予麻黄之剂连服4天。幸好及时醒悟,加之小儿服药亦未尽剂,转予茯苓四逆汤合潜阳丹加味,终于浮阳得潜,挽大厦于将倾。其中凶险,想来后怕!
......
通脉四逆汤
原文: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317)
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原方:
伤寒论: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金匮要略: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医案:
润土:杨某,男,一岁两个月。早产儿。患病后屡用西药效差。于是经常到我处用中药治疗感到效果满意。去年夏初此儿又患病,来时上午8时左右。上吐下泻、发热无汗 、面红耳赤、哭闹、舌质红苔薄。查体温38.5。据以前用药经验不加思索处以葛根汤。下午14.30患儿又来复诊,其母诉服药已两次诸症依然,发热更高自喂退热药也不起作用也不汗出。双目似闭非闭、时断时续低声哭叫。怎么哄也不行。查体温39.5。于是细问渴欲饮水否。其母说见其口干喂水却不饮。问小便如何,说小便色白不黄。又问大便如何,说大便或灰暗或绿。又摸其手足。手温足凉。接着又观察患儿神色。沉思良久。心想这不正是内寒外热的通脉四逆汤证。于是果断处以通脉四逆汤。处方:附子2克 干姜3克 生甘草4克。嘱煎半小时,分三服。第一服放凉后加童便5毫升服用。若第一服不吐。第二服可温服。每服间隔3小时。若有情况及时复诊。自患儿走后我的心就悬了起来。我想诸位同行都有同感。第二天患儿终于又来了。见患儿嬉笑如常,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问其母服药后情况。说尊我所嘱一服后哭叫渐止、继而入睡。4小时后方醒。此时体温渐降、面耳红赤渐退。继续喂二服。当晚12时喂三服。随后诸症消退。早上起来知饥索食、大便颜色已转黄。此次来是问还继续开药否。嘱把余药服完无不适停药,但要注意饮食。其母说此次发病就是乱食寒凉所致。在此之前也曾治疗几例少阴发热吐泻患儿。所以此次才敢果断应用通脉四逆汤。个中的战战兢兢只有过来人深知!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黄××,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c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处方 ?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处方 ?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两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三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上方又服一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两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十三剂,逐渐康复。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两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
......
白通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伤寒论》(314)
原方: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
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原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注:
察哈尔:在《伤寒论》中,有加猪胆汁的方子。
白通加猪胆汁汤,其实是正虚极邪盛极之时的表现,以白通汤回阳,以猪胆汁清热开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与此类似。里面加人尿,与现代补充糖盐水类似,古代没有此法,只能用接近人体体液的人尿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猪胆汁,与由胆汁凝结而成的牛黄类似,与熊胆,羊胆汁,鸡胆汁,人胆汁作用类似。
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作用。影响人体的途径与肥甘厚腻影响人体途径正好相反。胆汁在人体正是消化肉类的作用,肉类积滞多了,所以人体会产生上火的症状,所谓火毒即是。用这一类动物的胆汁或是胆汁的产品,则可以补充人类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胆汁相对不足产生的火热症状。
引伸而去,人类由于饮食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病症可以借助动物类胆汁来治疗,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等等。
在产品上,如鸡胆汁分散片,熊胆粉,牛黄,马宝(胃肠中的结石),羊胆等等。
但是,出于保护动物的需要,少食肉类是很好的办法,少吃肉自然也就少了上火的症状,也就少用了动物胆汁这一类的药材,何苦吃了美味再吃苦味的胆汁来吃回去呢。
医案:沙丘沙:患者,女,48岁,本村农民。有咳喘病史30年,明显桶状胸,体瘦,于1991年春出现心衰,气喘加重,下肢浮肿,曾先后两次去广宗县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回家。于1991年5月14日,病情加重,端坐喘息,烦燥异常,数日饮食不进,双下肢浮肿,四肢冰冷,诊脉两手均无。家属也知病危,已着手治办殓衣。据证投以白通加猪胆汁汤:熟附子50.0 干姜30.0 葱白四根 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兑入童便200毫升,猪胆汁50毫升,分数次于一日内服完。一剂,烦燥稍减,两剂,脉博已能摸着。三剂,恢复如常人,回忆近几天之事,全然无知,如大梦初醒。以《外台》茯苓饮合当归四逆汤调理,存活半年。
讨论:在《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烦燥、厥逆、无脉是由于下利引起,本案的烦燥、厥逆、无脉是因肺心病,数日不进食所致。病因虽异,现证相同,故可用同一方剂治疗。可知经方实践,所关心的是特异的脉、证拘泥病因,也不必过多的病机分析,理论推演。另外,原方中用的是生附子,现生附子同家规定不准使用,我此方用的是制附子,故适当增加用量,以保证疗效。
当时是死马当活马医,加上我的查体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就没进行心脏听诊,没测血压。按当时的情况,估计血压也测不到。已四五天未进食水,几乎没有小便。我只记录当时的实况,虽显的四诊不全,更能突出重点。
......
桂皮酊简介
《内经》浅讲(四)
五脏、六气、经脉体系概述
后面我们简单讲讲五脏体系、六气之标本中气、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一些内容。
“肺手太阴之脉”,肺为手太阴,太阴为月华,月亮之光华,月之象。“起于中焦”,为啥起于中焦?土生金,中焦脾土是跟肺金连着的。上周我有一个拳友约拳没来,后面一问,小孩发烧,烧了好长时间,肺炎了。我说,你拍照片给我看一下。一看,一团青气罩着,我说你家小孩一定是吃凉的伤食了才咳嗽。他很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确是的”我开了小青龙汤,小孩喝了两天,咳嗽基本就没事了。后来朋友说,小孩还流口水,想到什么?“喜唾,久不了了”。你看,肺经是不是起于中焦?
大肠手阳明之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柱骨之会上是哪儿呢?实际上就是大椎,大肠经走到这儿。我们说“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是不是能治项背强紧?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为什么要“旁约太阳”?“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有这么一个传导关系在。“还出颊口,环唇”,我认为枳实芍药散就是肝通阳明非常经典的一个方,可以参考。
“下挟脐,入气街中”,气街是气血汇聚之地,气冲之要穴,升发之源头,通过气街才能取元气布于各经。我们都知道,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可以通达五脏六腑,实际上也是因为“下挟脐,入气街中”。人的股动脉一旦受伤,会引起大出血,道理相通,因为这里是气血汇聚之地。
脾足太阴之脉,其中有一句是“交出厥阴之前”,脾为什么要交厥阴?很简单,土如果没有木则不足以疏通。这就像种地,你看咱们杭州有一座玉皇山,山下有一个八卦田,南宋的时候,每年春耕之时天子会在此示耕,就是通过犁头翻地,从春风疏土,取这个象,寓意着以农为本、风调雨顺。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所有阴阳经的交接都在手足,唯独心经是出于胸,因为心为君主。“下膈,络小肠”,这里很好玩,络了小肠之后,下通任脉,任脉得小肠之气才能上朝于心。我说一个两天前的医案,有一患者,搀着进来喊救命,自称是食物中毒。其实她的病也没那么严重,只是吐、高烧、腹泻起不来。她老公搀扶她进来后直接就坐下,我也没给她看脉象,就让学生写,清水附子、干姜、自己切四个大葱白。这是什么汤?白通汤。昨天收到患者短信,说中医确实很神,一剂药烧退了,也不吐了,大便也好了。实际这个医案是取什么象?心经下络小肠,心为少阴,少阴主君火。白通汤里葱白四茎,还有一张方叫通脉四逆,里面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有一个升降枢机的理,在这里不赘述。
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这个循行非常有特点,“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小肠和胃是相通的,所谓“大肠小肠皆属胃”。三承气汤怎么用?它们之间完全不一样,我在学校课堂上要求学生听完课必须能非常精准选出具体情况用哪个承气汤。其实不难,就是调胃、小肠和大肠,每一个都非常精准,点对点。
膀胱足太阳之脉,就像我们说的天上悬的太阳,日之气能够照彻于地。“起于目内眦”,然后“从巅入络脑”,这个膀胱络脑很有意思。有这么一个方子,麻辛附子汤,其中麻黄开太阳,“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细辛通肾,有芳香走窜之效,“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肾足少阴之脉,少阴肾水为海水,“斜走足心”,足心涌泉为海底,其实这是跟膀胱相应,膀胱经井穴至阴,至阴斜走足心到涌泉,象征水火既济。“贯脊”,肾经也是贯脊柱的,这个很简单,督脉需要肾水充养才能行阳气。这一块如果时间允许,讲奇经八脉的时候,再给大家补充。“上贯肝膈”,这是以水生木,以肾水去通肝膈,四逆散之理法在这儿能找到。
三焦手少阳之脉,“出臂外两骨之间”,在手太阳、手阳明之间,火气一通于大小肠,小肠主火,大肠主金,金无火而不化。“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这块就不多讲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这个就是随肾上行之意,肾主水,三焦主水道,所以相随行。“至目锐眦”,跟胆木相通,三焦无形,得胆木才有其用。
胆足少阳之脉,首先胆木有一个特点,它属于手少阳三焦,三焦主火,所以是木火同气,“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这不就是一个木一个火吗?“循胸过季肋”,说明胆和肝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生动,我们治疗的时候往往把肝胆当成一体的,一起调治。“出小指次指之间”,一个是足太阳膀胱经,一个是足阳明胃经,胆木必须得水得土才能从化。
桂枝汤,加减汤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制法 2.4 性状 2.5 检查 2.6 功能与主治 2.7 用法与用量 2.8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桂皮酊 1 拼音
guì pí dǐng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Guipi Ding
2.2 标准编号WS3B200695
本品为肉桂制成的酊剂。
2.3 制法取肉桂粗粉 200g,置渗漉器中,用70%乙醇分次浸渍(第一次浸渍48小时以上),缓缓放出浸渍液至约950ml,加入70%乙醇使成1000ml,混匀,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2.4 性状
本品为红棕色的液体,有肉桂的特殊香气。
2.5 检查乙醇量 应为63%~70%(附录46页)。
其他 应符合酊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7页)。
2.6 功能与主治驱风健胃药。
2.7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3ml,一日3次。
2.8 贮藏密封,遮光,置阴凉处。
古籍中的桂皮酊 《瑞竹堂经验方》:[七、羡补门]代灸膏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大附子(一个,炮)吴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两)马蔺花(一两,焙)上为细末,...
《孙文垣医案》:[卷二三吴治验]六娘子遍身痛汗大出昏昏如醉余,故汗大走也。黄三钱,白芍四钱,粉草一钱五分,桂皮八分,当归一钱,石斛二钱。一帖热除,痛、汗皆止。...
《孙文垣医案》:[卷二三吴治验]王祖泉乃眷遍身痛知饿,小水短,六脉皆涩。以白芍药五钱,白术二钱,桂皮、黄芩各一钱,甘草八分。二帖而汗止,寒热除,减去...
《盘珠集胎产症治》:[卷下列方]胎前备用良方三十五葛根汤(十)葛根人参甘草当归贝母黄芩川芎防风桂皮(二三分足矣)黄蜡膏(十一)如牙关紧闭,先将麻油溶化...
《孙文垣医案》:[卷二三吴治验]倪二南内人小产小腹痛晕厥倪海厦医案
桂枝汤为群方之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里把桂枝汤均列为第一张方剂,是耐人寻味的。其加减方剂,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方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这一涵义。方中五味药物,分阴阳两类,即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至于炙甘草则介于阴阳之间而能兼顾。本方的配伍意义:桂枝、生姜辛温为阳能发散卫分风邪,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荣分之阴,炙甘草温中补气,兼调荣卫而谐和阴阳。凡服桂枝汤,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并应温覆衣服,微似汗出为佳。若发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则病必不除,用本方时以此为准。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桂枝的计41方,以桂枝汤进行加减的则不下29方。所以在临床中,桂枝汤的应用机会为多。为此,我们不但应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印证,谨将临床有关医案附载于下,以供参考。
1.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一、治疗荨麻疹: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荣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荣卫,方用桂桂汤原方,不增添一味,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二、治发热汗出:李某,女,53岁。每天都有两、三次发热汗出之证,患病已一年,闻其饮食二便尚可。曾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荣卫不和之证,为疏桂枝汤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热退汗出而瘥。
三、治汗出偏沮:孙某,男,39岁。患病为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则反无汗,左有汗而右无汗,界限分明。切其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证为阴阳气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阴阳不相谐和,致气血之乖戾。治宜调谐阴阳,令气血相和则愈。用桂枝汤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从此其病获痊。
2.桂枝汤加减的应用
一、加味桂枝汤:
1.桂枝加桂汤:此方治疗火劫迫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于心等证。如治一崔姓妇女,50岁,患病颇奇,自觉有一股气从内踝沿阴股上窜,行至小腹则胀,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出冷汗;少顷气下行则诸证随减,每日发作两三次,甚为恐怖。其人面色青黄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脉弦数,按之无力。
此证中医名“奔豚”,然如此证者实属罕见。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今阴来搏阳而与之争,故脉虽弦数而按之无力;况弦脉属阴,阴气上逆是以脉弦。当奔豚所过之处,则发胀、憋气、心悸等证,亦勿怪其然。舌质淡嫩则是心阳之虚。治宜助心阳,伐肾降冲,用桂枝加桂汤原方,另服黑锡丹6g,共服五剂,其病不发。
2.桂枝加芍药汤: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阳病下之后腹满时痛之证。余取其义用治慢性菌痢有效。录其案如下:王某,男,46岁。症见:每日大便作痢,达3-6次,不成形且有红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脉沉弦而滑,舌质红而苔白。西医诊为慢性菌痢,粪检有红、白细胞,病延一年而治疗无效。
余辨此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运化,则阴阳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脉弦。此证非寒非热,介于虚实之间,故补之无功,而寒热之治亦无效。治宜平肝和脾,调其气血,则不专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汤加芍药,共进四剂,大便逐渐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汤;此方治中风汗出恶风,反见项背强几几等证。在临床用它治疗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阳明病的口眼 斜,随证加减均有疗效。如张某,女,26岁。因乘长途 汽车 ,面朝敞窗,疾风拂面,当时殊觉凉爽,比及抵家,发觉面肌拘紧,口眼歪斜。切脉浮,舌苔白而润。证属风中阳明经络,正如《金匮要略》所说:“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涡僻不遂”之证。治宜疏散阳明经中风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白附子、全蝎。服两剂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参汤(简称新加汤):此方治发汗后身疼痛,脉反沉迟等证。余在临床用治妇女产后、或行经后,由于失血荣虚出现的身体疼痛,用此方往往获效。曾治樊姓妇女,新产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汤两帖无效。随我实习的学员诊为气血两虚的身痛,用当归、黄芪等补药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脉沉缓无力,舌淡苔薄白。嘱改用新加汤,三剂而痛止。学员不解其意,余说关键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参、芍药补营血的作用于体表,它补而不滞,又使荣卫作用加强,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汤:此方治发汗遂漏不止,恶风而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证,可见此方有固阳摄阴,又有祛风止汗等作用。余认为对老人阳虚患外感,脉沉而汗出恶风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剂量,以温经扶阳为正邪兼顾之计。它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区别,是以汗之有无为抉择。如服桂枝加附子汤不瘥,则当急固其本,用四逆汤。
6.桂枝加黄芪汤:仲景用此方治疗黄疸脉浮,日久卫虚之证。意在言外,当具有发热汗出的证候在内。然此方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炎、手足麻木也极有效。
7.桂枝加当归汤:此方治疗荣卫不和所致荣卫不足,或因汗出过多,荣阴外泄等证。故徐灵胎主张应于桂枝汤内再加当归。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脉细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楼根汤: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阳经脉燥急发生的痉证,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它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对比,而有脉浮与脉沉、口渴与不渴之别。
9.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兼见气喘。在临床凡外感风寒,脉浮缓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应与麻杏甘石汤相比,以辨出寒热;若与麻黄汤相比,则应辨出表虚与表实。
二、减味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之证,以及心脏病伴发的胸满、短气、咳嗽等证,也同样有效。
三、有加有减桂枝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此方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之证。余用此方治疗“水悸”和“水痞”,腹诊时又有腹肌痉挛的,此方有效。昔陈修园于嘉庆戊辰,治吏部谢芝田令亲之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得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遂瘥。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阳虚,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窍,发为惊狂卧起不安等证。余师其说,用治精神分裂症,舌淡苔润滑的用之有效。服药后有时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治疗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且恶寒等证。余宗其义,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为痹,亦有疗效。今录治案如下:王某,男,46岁,建筑工人。多年来胸中发闷,甚或疼痛,遇寒冷气候则甚,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切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溲则清长,视其舌质淡嫩,苔白略滑。证属心阳不振,阴霾布于胸中,气血为之不利,亦胸痹之证类也。治宜温补心阳,以解寒凝。用桂枝汤除姜枣仅三味药,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一次比一次见轻,多年之胸中闷痛得以解除。
综上所述,桂枝汤能解肌发汗,又能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又能下气降冲、扩张血脉、缓解痉挛,故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独特之功,故其治疗范围为广。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中医vs巫术名医遇上巫师结果竟然是这样!
中医扶阳摘记
中医扶阳派治所有的癌症,诊断不出黄帝内经,使用处方不出伤寒与金匮,不使用除此以外的方子,药物选用依据神农本草经的说明使用,如果学到它的神,你就可以从最表面的感冒开始一直治到人体生病到最极限的肝癌了,诊断的方式简单到问几个问题,看一下气色,就已经结束了,多数时连脉都不必诊了,因为扶阳大家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一再的研究上面所说的书,早就已经把所有医学理论简化到如爱因斯坦的E=mc平方了。
这是我学习扶阳大家做的一小部分笔记,仅供中医爱好者参考
切记 癌症艾滋病等等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治方法都在经方中
我的qq 1159568599
1感冒
2乳癌
3胃癌
4儿科
5高血压
6糖尿病
7胆固醇
8高血脂
9营养药物
10保养自己
11心脏病
12肝癌
13子宫颈癌
14舌癌
15红斑狼疮
16肺癌
17血癌摄护腺癌
19永久性肺炎
20肾病尿毒症
21类风湿
22脑瘤
23听力散失
24帕金森
25铜中毒
26大肠癌
27颈椎瘤
28失眠
29甲状腺癌
30扁桃体炎
31脑垂体瘤
32癫痫
33夜尿
34胰脏癌
35疫苗瘫痪
36子宫肌瘤
37淋巴癌
38多发性骨髓瘤
38骨癌
39更年期
40慢性阑尾炎
41忧郁
42皮肤癌
43腹痛
44鼻炎
45白血球过低
1感冒
1所谓太阳中风不是你们所想象的那种中风,是中于风,比方说开车,冷气没开,很闷热,结果窗户一开,风一吹,就中于风;在海边,风很大,因为吹到风而感冒,所以叫中风,症状是有一点微汗,项强,头痛,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五味药)来治疗 倪
2感冒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比如说冬天的时候,天气太冷,或者在冷气间里面工作,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病人会全身悪寒,怕冷,全身没有汗,高热,身痛,骨节像鞭打一様,很痛,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四味药)来治疗。倪
3感冒再来是太阳温病,
小孩子得的比较多,温病是在温热的环境下得的病,这时就讲到南派的中医,他们认为长江以南都是温病,因为温热,所以南方无伤寒,这是完全错误的。当初张仲景讲温病,是因为小孩子好动,到处跑来跑去,热了所以流汗,在流汗的状态下所得的感冒,所以叫温病,而不是说在温暖的地方才有这种病,于是就衍生出了温病派的南派中医,然后说南方无伤寒。所以弃伤寒论不用。
其实在佛罗里逹就常常治好很多太阳伤寒,就是用麻黄汤剂(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来治疗。所以在刚开始得到感冒,太阳表症的时候,就是这三种选择。倪
4小朋友一感冒,喉咙痛,葛根汤症,葛根汤(复方,七味药)就是来治疗温病的。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很多人有一错误的观念,认为麻黄不好,其实是因为有些人拿单味的麻黄来提炼成减肥药。北派中医在用麻黄的时候,从来不单味用药,所以现在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只有医师可以用麻黄。在治疗太阳伤寒的时候,一定要用麻黄,我用麻黄治疗很多气喘,没有麻黄治不好,像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百日咳,但是麻黄不是单味在用,麻黄一定跟桂枝,因为麻黄是开表,所谓开表,就是把毛孔打开来发散汗;如果你光吃单味麻黄,心脏当然跳动快,所以要加炙甘草,炙甘草可以让恸悸的心脏缓和,不会心跳加速。桂枝是把肌肉打开,杏仁是把肺里面的津液补足,杏仁色白入肺,所以麻黄汤下去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病人是寒在表,肺里面有寒水,所以要把身体内的滤过性病毒,利用发汗排出体外。我们担心麻黄发汗的力量太强,把肺里面的津液伤到会脱水,所以把杏仁加进去;担心麻黄只把心脏加快,没有到达表,汗发不出,所以把肌肉先打开,加上桂枝,桂枝好比马,麻黄骑在马背上,利用桂枝的力量把肌肉打开,把麻黄推进皮肤去,不会使心脏加速;预防麻黄使心跳加速,因此加了炙甘草,缓和心脏恸悸的现象。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药方。然而美国很多药厂,把麻黄素提炼出来当减肥药,因为麻黄素吃下去,人不会睡觉,就好像吃了安非他命一样,不睡觉,人当然就瘦了,所以简直是…,破坏中医的名声。倪
5以上是太阳表症。表症一般在身体上停留一个礼拜,,但是一旦得到了感冒,感冒没有治好,感冒会把你原先有的病症又发出来。把你们现有的病症治好之后,将来你一旦得了感冒,就吃中药,非常简单且快速,你可能这辈子感冒从来没有这么快好过。如果表症超过一个礼拜,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你自己的免疫系统把感冒解掉了,一种是感冒走到里面去了。走里有两种,一种是进入少阳,一种是阳明。进入少阳,就是进入你的淋巴系统,你的内分泌系统,症状是往来寒热。在太阳症的时候,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症。此时有两种汤剂,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如果是往来寒热,头痛,恶心呕吐,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则服用小柴胡汤;如果便秘,则服用大柴胡汤。少阳症再往里走,就走到阴症了
倪
6再来有可能不是进入少阳,而是进入阳明。阳明症就是进入你的胃及大肠系统,病人会产生燥热,所谓阳明无寒症,全部是热症,而且会饿,吃也吃不饱,肚子饿的不得了,不放一点东西在胃里面,马上手抖,全身冒冷汗,全身热,且便秘,大便排不出来。但是表症如果进入阳明的话,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到此为止。倪
7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就进入阴症。阳是指是外面,阴是指脏,阴症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第一个进入的就是足太阴,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我在这边所讲的脾脏,就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影响你的血醣,影响你的体重。脾主少腹,各位小腹突出,就是脾脏的问题;脾主肌肉,骨节,四肢;脾脏在管胃口,胰脏在管味觉。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肚子饿不饿,吃多少是脾脏在管。所以在太阴症的时候,脾主四肢,主肌肉,主少腹,脾治水,脾是土,就好像河道,水在河道中走,如果河道做得很好就不会淹水,所以脾能治水。如果脾脏不能治水,身体就会很重,因为身上带有很多水。所以肚子胀,四肢胀,胃口不好,都是属于脾脏的问题。倪
8到了太阴症没有治好,则进入少阴。少阴有两个地方,心脏以及肾脏。第一个症状是嗜眠,睡觉睡了八小时,十小时还睡不饱,还想睡,有时开车开着就睡着了这是进入肾脏。还有自心包经进入心脏,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大小便不正常,有时下痢,有时便秘。胸闷,胸痛,手麻,四肢麻。倪
9到了少阴还没治好,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叫做厥阴症。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我们知道有A型肝炎,B型肝炎,及C型肝炎。事实上C型肝炎根本不是肝病,根本就是感冒的病毒所引起的,病毒由太阳表症一直进入你的肝脏。所以我们在治疗C型肝炎,清除了之后,病人在恢复之前所出现的症状都是感冒症状。因为从厥阴,一路治疗回去,到了太阳症,病就好了。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治好的,从厥阴到少阴,少阴到太阴,太阴到少阳,少阳到太阳,症状是往回走的。所以我们很肯定C型肝炎根本就是感冒的病毒引起的。肝经和心包经都是厥阴。各位在问诊单上,很多都注明胆固醇高。你们所得到的知识,西医告诉你们胆固醇有好的胆固醇以及坏的胆固醇,好的胆固醇可以预防心脏病,坏的胆固醇会导致心脏病,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因为西医希望多一个名辞,多一种药可以卖。事实上坏的胆固醇会凝结,会堵塞,是要靠三酸甘油脂,所以真正三酸甘油脂高才是一个问题。胆固醇和饮食有关,比方说你每天吃很多蛋黄,胆固醇会高,但只要你的三酸甘油脂正常,是不会堵塞的。结果你去吃降胆固醇的药,后遗症造成短期记忆力失去,肾脏产生问题。真正心包经的症状,厥阴症的症状,危险的时候到最后是但坐不得卧,晚上无法睡觉,肝病到后来,病人半夜坐在那边,不能躺下去的,因为阳要绝了,下半身极度冰冷,上半身极度热,这就是快死掉了。倪
10好的医生在病还没有发的时候就查到了,不让它发。所以北派传统中医订出六大原则来判断自己是健康的:
第一个:一觉到天亮,
第二个:是胃口正常,
第三个:是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大便上厕所,上完厕所才吃早餐。
第四个:是一天五到七次小便,小便的量大,颜色要淡黄。
第五个: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你在哪里,永远都是头面身体冷,手脚温热。
第六个:男人女人都有,叫做早上的阳反应,女人早上起来的时候,乳房很敏感,男人阴茎会勃起。一般男人到了十几二十岁都会有正常反应,到了五六十岁就没有了。如果你有吃降血压降血醣的药,或是降胆固醇降三酸甘油脂的药,反正举凡任何属于降的西药,你只要开始吃,什么都还高,但有一様东西一定降,所以威而刚才卖得那么好。男人的性功能是心脏在管的,所以威而刚一下去就会造成心脏病。就好像女人过了更年期,是心脏在管,那你不知道是心脏在管,你给女性吃贺尔蒙的药,女性贺尔蒙的分泌其实是心脏在管,那你吃贺尔蒙的药,等于告诉心脏去休息,心脏就会退化了,当然得心脏病。倪
11所以吃了药以后,这六个症状都出来了,代表你的病完全好了。如果吃了药以后,本来脚是冷的,后来变成冰的,代表药一点用都没有,你知道了这个健康的标准的时候,你可以反过来看,不管你今天得到胰脏癌,脾脏癌,心脏病,肺病,都没有关系,我今天做化疗,做钴六十,开刀,吃中药,针灸,都没有关系,任何东西,任何治疗方法,或吃维他命,都无所谓,如果越治手脚越冷,就代表你在错误的路上,。,你做了化疗,做以前脚是冰的,但做了化疗之后,脚是热的,一觉睡到天亮,不必再吃什么安眠药了,你就可以继续做化疗,因为这很有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所以各位记得这些大原则。倪
12还有要记得女孩子在月经的时候得到感冒,所有的处方都不能用,什么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不能用,只能用一剂药,叫小柴胡汤。因为月经来的时候,月经往下走,走到子宫的时候,正好得到感冒,感冒的病毒从你外表直接进到子宫,根本不停留于肌表,这时候桂枝麻黄发不到,只有用和解的方法,小柴胡汤一剂下去,感冒的滤过性病毒跟着你的月经小便一起排出去。倪
13我们有大青龙,小青龙,一个是寒咳,一个是热咳。感冒以后咳了好多黄痰出来,胃口很好,就用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如果是咳嗽黄痰,胃口不好,外面发冷,代表肺也得到了,表症还有,黄痰代表肺里面是热的,叫做里热表寒,病人发冷,发烧,头痛,咳嗽,这时麻黄汤不适合,要用麻杏甘石汤,加上桂枝,生姜,大枣,七味药合在一起,叫大青龙。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还有一种感冒的时候咳嗽,但咳的是清痰,不口渴,全身痛,叫里寒表寒,痰是白的,清的,这时候要服小青龙。所以并不是说大青龙比较强,小青龙比较弱,小青龙是表寒里寒时用,大青龙是表寒里热时用。里热里寒很简单,看病人口渴不口渴,口渴就是热,不口渴就是寒。痰是**的就是热,痰是白色的就是寒。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阳明无寒症,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一种是便秘,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没有便秘,就用白虎汤。再者阳明有腑症,如果便秘,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便秘,肚子痛,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我们就用调味承气汤,就是炙甘草,大黄,芒硝,堵在十二指肠,病人会便秘,恶心,排气很多,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再来是小承气(厚朴,枳实,大黄),是堵在小肠,我现在讲的病人小便都是黄的,因为堵在小肠,大肠里面没有东西,所以不断的放屁,只有放屁,没有大便出来,就用小承气把小肠清干净。进入大承气,就是堵在大肠里面,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因为大肠里面都是大便,就用厚朴,枳实,大黄,再加上芒硝,就便成了大承气。芒硝能够攻坚,把干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来。倪
14所以举凡发烧,头痛,都吃中药,从此不要再吃抗生素,如果上吐下泻,就用小柴胡汤和解。扁桃腺发炎就吃喉蛾方,倪
15中药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所以有补虚的药,有去实的药。西药没有分寒热,有分虚实,所以西药有通大便的药,有止痢的药;西药有分表里,但是没有分阴阳,中药有阴阳,举例来说,井里面的水不见天日,所以是阴水;河里面的水有太阳照,所以是阳水,合在一起就是阴阳水,专门治疗食物中毒。所以中药讲的是药性,吃东西讲的是物性,所以所有的咖啡,甜的东西,醣类,因为是人工醣,东西经过加工以后,体积会变小,因为体积小,滤过性病毒或癌细胞都能吃它,这时候癌症就会更严重。所有天然有机的东西,它的物性原本都是碱性,像蔗糖的体积比较大,所以癌细胞或滤过性病毒吃不进去,所以天然的东西,像柠檬,不要以为柠檬很酸,是酸性,错了,它还是碱性,但是如果经过商人加工后变Lemonade,就便成酸性的了。所以只要是天然的东西,天然的酸,酸味入肝脏,苦味入心脏,甜味入脾脏,辛辣的入肺脏,咸味入肾脏,但是这些讲的都是天然的,像柠檬,米醋,天然的酸;苦味:中药是苦的,蔬菜类也是苦的;甜味:天然的醣,蔗醣;辣味:天然的辣椒;咸味:海盬,海盬的物性是咸性,人工咸就是酸味。正常的人体咸高于酸,如果酸高于咸,就会有一大堆病痛,过胖。所以外面的蛋糕,奶油都是人工糖,咖啡的物性是酸性,再加上糖就更酸了。倪
16比方说你看小老虎喝老虎奶,狮子喝狮子奶,小象喝象奶,可是人喝牛奶,吃得像牛一样,造成你有一双牛腿。但是你今天如果是工人,然后又住在科罗拉多山顶上,或住在青康藏高原上,那一定要吃牛奶,羊奶,因为环境非常的严寒恶劣,在这种情况之下,你非要靠这个才能生存,所以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乱喝。倪
17人就是吃太多,营养太过。好比吃水果很好,有维他命C,但是必须按照季节,像佛罗里达现在产橘子,从十一月到明年二月,就是大自然界在告诉你这三个月多补充维他命C。好比你住在东南亚,就要吃榴莲,因为当地的气候的关系。所以代表这个时间你要吃当地收成的水果,不能违反自然,才不容易生病。必须要去适应它,所以人不能违反自然的法则,这是真正中医的精神。不要随便补,补能恋邪,药补不如食补,要均衡适当地摄取白红青黄黑的食物,所谓色白入肺,色红入心,色青入肝,色黄入脾,色黑入肾;酸苦甘辛咸也要均衡,身体自然健康。倪
18黄帝内经云:百病风之始。也就是说中医认为感冒能够治好的话,就可以预防百病的发生了,这与西方医学认为人体免疫系统可以抵制癌症是如出一辙的,但是西方医学知道如此,却提不出任何方法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反而是提出许多治疗方法如抗生素,化学治疗,放射线治疗等极度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过当方法,人体免疫系统失常自然更容易得到感冒,此种恶性循环的治疗下,人类寿命当然缩短,当然更容易生病。倪
19中医学说把感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是太阳症,也就是病还停留在人体表面,此时我们当使用发表的药,也就是发汗剂,第二是少阳症,也就是病毒停留在内分泌系统中或淋巴系统中,此时我们就使用和解的药剂,使其经由小便排出,第三是阳明症,也就是病毒停留在大小肠中,造成便秘,此时我们就使用攻下剂来使病毒自大便排出,倪
古籍中的钱乙简介
人类在与自然斗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自身的伤与死作斗争。考古表明,原始人类的寿命很短,大多在年轻时就死亡了。人类应该努力消除伤害,延长寿命,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火、熟食和衣服后,学会了选择天然材料来制作药物,并逐渐发明了针灸技术,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医学科学。
在古代,医学总是和巫术交融在一起,两者往往是一体的,医生和巫师往往是同一个人。这是原始时代的自然现象。但本质上科学和宗教是不同的熔炉,医学和巫术的分离是必然会发生的。
在中国古代,巫医分离始于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之交。到了战国时期,巫医分离已经基本完成。从原始时期到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医学从无到有,从微到微,最终奠定了整个古代中医体系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中医的趣事,探寻巫医分家的种种痕迹~~
扁鹊被诬陷与女巫战斗。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他一生为人治病,走遍天下,医术全面过硬。在赵国看病时,人们称赞他擅长“带大夫”;拜访周国时,人们称赞他精通“视听痹”;入秦当大夫,人们称他为“小儿医”。2300年前,扁鹊因首创中医切脉术,成功救活了虢国“尸厥”之子而名扬天下。
扁鹊痛恨巫医的巫术,这种巫术骗取人们的钱财,危害人们的生命。他的“六大不治之症”之一就是“相信女巫,不相信医生的人都会死”。为此,很多巫医想尽一切办法想杀了他,杀了他。后来,秦武王因生病打电话找人请他治疗,被秦王朝的李益告知,暗中令食客杀了扁鹊。
扁鹊为促进医学发展和抗击女巫而死,他的名声永垂不朽。后人把他一生的行医经验编成了一本书难经,署名秦越人,成为中医宝库中著名的经典之一。
张仲景以药抗巫。
张仲景,又名张继,是汉朝末年的一位医学家。当年军阀混战,连年征战,疫病横行,尸横遍野。统治阶级利用神权大肆搜刮人民的财富,而女巫沈晗则施香灰、香水、舞剑驱邪,欺骗人民。痛恨巫魔的张仲景,对抗巫术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中医治病救人。
有一次,一个村妇得了精神病。女巫说自己“被恶灵缠身”,需要“驱邪”。结果她骗了钱走了。那个村妇仍然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张仲景被请去看病。他笑着说:“这恶鬼在哪里?其实就是一种‘热入血室’的妇科病。耍花招的女巫,可以称之为害人的活鬼!”张仲景给病妇打了银针,开了清热安神的方子,病人很快就好了。
又一次,一个孩子晚上经常说梦话,他的父母请来了一个巫师,用咒语愚弄自己,病情越来越严重。张仲景检查后发现,孩子晚上发烧才说胡话,绝非鬼神所致。他给孩子准备了药,吃了几次,就好了。
为了弘扬传统气的学术研究
李时珍,名胡林,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他继承了祖传的行医经验,24岁开始行医。一生重视临床,尤其重视草药研究,去伪存真,提倡创新。为了实地采集和研究药材,他走遍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行程不下万里。
但当时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许多富商、学者,都信奉炼丹求长生不老之术,服用炼丹长生不老。实际上,所谓的仙丹是由水银、铅、锡、金、砷、硫等矿物质制成的。长期服务不仅没有用,甚至是致命的。
看到丹药对人有害,李时珍对方士恨之入骨。在他采药和诊断疾病的生涯中,他从未忘记宣传丹药对人的危害。他列举了历代帝王将相、亲戚吞服“金丹”、服用“仙药”猝死的例子,以警示服用者。为此,昏庸的统治者,当权的炼丹师,曾派人将李时珍的弟子等人捆绑在一起采药,驱赶下山。
但李时珍不畏强权,在其27岁的药物巨著内经中,严厉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则寿”等谬论。当时朝廷几乎所有的官员大臣都迷信炼丹求术,所以大书商在难经后都不敢出版。直到李时珍去世,这本书才得以出版,造福后世,如今已是天下皆知。
女巫求医问药,叶石天。
叶清初名医,擅长治疗四时疫疾和各种疾病,著述从0755年到79000年不等。在我国医学史上,他是一位谦虚好学,善于集众家之长的名医。
当时江西有一个巫神,名叫“正一派真人”,以巫术和邪法闻名。他生命垂危,是因为通过苏州染上了瘟疫,自己的巫术无法治愈自己。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寻求当地著名医生叶的医疗建议,才度过难关。但是女巫被医生打败了,所以很可惜。"
为了挽回面子,郑真人专买通了叶的童仆。当他得知叶将在某个时间从万年桥乘船时,他提前片刻乘上轿子,前往万年桥的桥站。他一边上下打量,一边喃喃自语。当叶下了万年桥,他立即命令轿夫把他抬到桥上。当时围观者都很不解。
他吹嘘道:“我算出来了,刚才有个‘天医星’从桥下经过。我坐轿子从他头上骑过去,怎么会失礼呢?”大家一打听,叶医生刚从桥下驶过。看,巫师的欺骗是多么厚颜无耻!
孙思邈巧用水蛭。
孙思邈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学家,101岁寿星,还是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王,著有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等书。下面是小菜一碟,可见他的医术之高,药学之精。
孙思邈4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长安公寓里午睡。突然被门外的吵闹声惊醒,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右眼受伤的大个子,进来请他治疗。孙思邈起身看了看。哦,我的天啊!大个子的右眼肿了一个大血肿,像个红柿子,疼得大个子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孙思邈有点犹豫:如果用针挑出淤血,容易刺到眼睛;如果用刀割出血,风险更是不可想象。他突然想到蚂蟥,急忙跑到后院的小水池,抓了四条蚂蟥,小心翼翼地用布包好,捏紧,放在达汗右眼的血肿上。大家都很惊讶:“水蛭?"
孙思邈点点头,静静地看着四只水蛭在血肿处竞相吸血。眨眼间,四条水蛭变得又粗又大,而达汗眼睛里的血肿也在塌陷。然后,孙思邈用凉开水冲洗伤口,app
叶非常渴望学习。他一听说别人治病好,就去求教,先后拜访了17位名师。就这样,他很快成了苏州有名的医生,百姓都称赞他是“活神仙”。有一年,一个去北京赶考的秀才,在旅途中因病来看他。
叶石天说他身患绝症,婉言谢绝,并请他另找师傅。然而,一年后,书生不仅没有死,还来找他聊天。叶感到非常惊讶。他忙招呼他坐下喝茶。仔细询问后,他得知书生去年的重病是由附近寺庙的一个老和尚用草药治好的。羞愧地送走书生后,叶立即收拾行囊,关了诊所,上山去找他的第十八任师父三三五四老和尚。
钱乙攻击“哑巴家庭”
儿科,俗称“哑科”,不能或不清楚自诉是因为诊疗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患病,是因为智力和语言发育不成熟。所以,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古代,相对于其他医学博士,儿科专家并不“炙手可热”,成就斐然者寥寥无几。
在宋朝,因为麻疹等儿科疾病,夺去了很多孩子的生命。所以“哑科”让很多医学生望而生畏。然而,在云州有一个名叫钱乙的年轻人,却致力于攻击“哑户”。他年幼丧母,家境贫寒。他是姨妈带大的,跟舅舅学医。他见证了多少兄弟姐妹的生命被病魔夺走,并下大力气钻研前人的儿科医书。
“有志者事竟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终于找出了克服“哑科”的“五脏辨证法”。根据小儿五脏六腑不全的生理特点,其病易虚易实,易寒热,他提出小儿疾病的治疗要“温润”,切忌“猛攻”、“大缓解”、“大补”。
他善于观察患儿病情,灵活加减古方,创制新方,挽救了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儿的生命。如治疗小儿心火的“导赤散”,治疗初期痤疮皮疹的“麻生葛根汤”,治疗脾虚的“龚毅散”等。
钱乙因治好了皇帝侄女的怪病,被朝廷封为太医。但他对老百姓的疾苦念念不忘,不久就辞职回了老家。晚年,他请学生颜帮他收集、整理自己40年的医学论著、医案、方药,编成书金匮要略,流传后世。在中医史上,钱乙享有“儿科鼻祖”的美誉。
皇甫谧擅长针灸。
世界上奇妙的针灸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针灸师是魏晋时期的皇甫谧。
皇甫谧小时候很出名,但从小就好动贪玩。20岁时,他还是一个“没心没肺”的浪子。有一次,他给继母弄了些水果,继母说:“这些水果能安慰我吗?”皇甫谧没听懂,后妈却流着泪继续说,“靖,你都二十多岁的大人了。你什么时候才会懂事?你爱读书,走正道吗?”他继母的悲伤感动了他。从此他拜了一个叫檀溪的老师,开始静下心来学习。闲时在田里劳动,改名糜。
人到中年,因风痹,筋骨疼痛,行走困难,四处求医,疗效不明显,决心学医。他根据自己的古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温热论,摸索着在自己的穴位上针灸,终于治好了自己的风痹。他还经常用针灸和煎药来治疗许多村民和长辈的慢性病。
他精通针灸,远近闻名,惊动朝廷。皇帝命他入宫授官,但他总是乐善好施,享受“田园诗般的情趣”,安
请简述医学家钱乙生平
钱乙(约10321113年),北宋儿科学家。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至其曾祖时北迁,定居于郓(今山东东平)。父钱颖,善医,东游海上不返。幼年由姑母收养,成年后从姑父吕氏学医,为方不拘泥于古法,时出新意。尤精通《本草》诸书,详辨阙误。临证以擅长儿科病闻名。元丰(10781085)年间至京师因治愈长公主之女疾,授翰林医学。又以黄土汤治愈皇子瘈疭病,而擢为太医丞,赐金紫。后因病辞退。钱氏专业儿科六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一些常见小儿病如惊风、吐泻、咳嗽、天花、麻疹等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又根据小儿病理特点,总结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及治疗上柔润的原则。其学术见解,对中医儿科学以至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钱氏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以及治肾阴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等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其理论、临床经验及医案,经阎孝忠加以整理而成《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约1114年)。《小儿药证直诀》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212/xiaoeryaozhengzhijue/index.s
详见百科词条:钱乙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4:36:31 共53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钱乙,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欲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一整套诊治方法。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右腮为肺,目内无光者为肾虚,等等。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一个姓朱的人,有个儿子五岁,夜里发热,白天无事,有的医生作伤寒治,有的医生作热病治,用凉药解表,始终治不好。病儿的症状是:多涎而喜睡。别的医生用铁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现大渴引饮。钱乙说:不能用下法治。他于是拿白术散末一两煎水三升,使病儿昼饮服。姓朱的问道:“饮多了不会泻吗?”钱乙答道:“不渗进生水在里面,是不会泻的。纵使泻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问:“先治什么病?”钱乙说:“止渴治痰、退热清里,都靠这味药。”到晚上,药估计服完,钱乙看看病儿,说:“可再服三升。”又煎白术散水三升,病儿服完,稍觉好些。第三日,又服白术散水三升,那个病儿再不作渴,也没有流涎了。接着钱乙给其服两剂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汤),由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组成,病就完全好了。
钱乙由于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于公元一一一九年编成的。此书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总之,他的成就是肯定的,他为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儿科大家。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l035~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顖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钱乙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较,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在病理上“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其感受邪气之后,往往较成人的抗邪能力降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损耗正气,又易于使小儿正气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不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而病理上虚、实、寒、热变化迅速。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反对妄攻误下。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此外,钱乙在《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的基础上,将五脏辨证方法运用于小儿,为儿科临床治疗提出了辨证方法。他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其中,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虽不十分全面,但已经有其初步框架,对中医脏腑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钱乙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其制方原则重视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他的这种用药原则,是针对小儿特点而设立的。此外,钱乙在处方调剂时,多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灵活加减,创立新方。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减去桂附而成。此外,钱氏临床用药,还常常根据儿科的特点,选用丸剂、散剂、膏剂等。这些成药,可以事先制备,适应于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便于及时服用,易为小儿所接受。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可能十分完善。诸如其创立六味丸以补肾,仅重视了肾阴亏乏的—面,而忽略了肾阳虚衰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后世才在其基础上逐渐加以发展,使之不断完善。这也反映出钱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好了,关于“葛根汤医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葛根汤医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