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条文_半夏厚朴汤条文病机及应用

       非常感谢大家对半夏厚朴汤条文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怎样治疗脾虚便秘

2.宋伯杉:少阳病详细解读和应用

3.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4.咳嗽篇条文14.19-14.25讲解及大青龙汤医案

5.?人参补气之圣药

半夏厚朴汤条文_半夏厚朴汤条文病机及应用

怎样治疗脾虚便秘

       分类: 医疗健康 >> 中医

        问题描述:

        我大便一般每二三日一次,而且是粘腻不爽之便,并且如果吃的东西稍多或稍杂便会便溏,我用很多润肠通便的方法都不能起作用,我很少拉肚子,即使吃很多很 凉的食物也不会闹肚子。舌苔稍微有点白腻。我觉得可能是脾虚。不知有什么偏方或者中成药,因为我是在校学生吃中药不方便谢谢!

        解析:

        nihao ;

        喝决明子茶见效快

        治疗便秘验方

       1 .白术散治疗便秘 :取生白术适量 ,粉碎成极细末 ,每次服用白术散 10克 ,每天 3次。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 ,一般用药 3~ 5天 ,大便即可恢复正常 ,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 ,以后每星期服药 2~ 3天 ,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

        2.芍甘汤加味治便秘 :取生白芍 30克 ,生甘草 20克 ,枳实 15克 ,加水 2碗煎成大半碗 ,每天 1剂 ,分 2次服用。此方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便秘 9 5例 ,疗效满意。此法特别适用于老年、久病体弱的成人便秘患者 ,但孕妇慎用。小松博客——汇集精品文章 liuhuisong.blogchina

        3.连翘治疗便秘 :取连翘 15~ 30克 ,煎沸当茶饮 ,每日 1剂。小儿可兑白糖或冰糖 (不兑糖效果更好 )服用。持续服用 1~ 2周 ,即可停服。此方特别适用于手术后便秘、妇女 (妊期、经期、产后 )便秘、外伤后 (颅脑损伤、腰椎骨折、截瘫 )便秘、高血压便秘、习惯性便秘、老年无力性便秘、脑血管病便秘及癌症便秘等。

        4.车前子治疗便秘 :每日取车前子 30克 ,加水煎煮成 150毫升 ,每日 3次 ,饭前服 , 1周为 1个疗程。一般治疗 1~ 4个疗程即可痊愈。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便秘 ,而且还有降血压作用 ,特别适用高血压而兼便秘患者。另外 ,以车前子为主治疗糖尿病便秘患者 ,均有明显的近期、远期疗效。

        5.昆布治疗便秘 :昆布 60克 ,温水浸泡几分钟 ,加水煮熟后 ,取出昆布待适宜温度 ,拌入少许姜、葱末 ,加盐、醋、酱油适量 , 1次吃完 ,每天 1次。

        6.生甘草治疗便秘 :取生甘草 2克 ,用 15~ 20毫升开水冲泡服用。每日 1剂。本法专治婴幼儿便秘 ,效果满意 ,一般用药 7~ 15天即可防止复发。

        7.胖大海治疗便秘 :取胖大海 5枚 ,放在茶杯或碗里 ,用沸水约 150毫升冲泡 15分钟 ,待其发大后 ,少量分次频颇饮服 ,并且将涨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 ,胖大海的核仁勿吃 ,一般饮服1天大便即可通畅。

        8.蒲公英治疗便秘 :取蒲公英干品或鲜品60~ 9 0克 ,加水煎至 100~ 200毫升 ,鲜品煮 20分钟 ,干品煮 30分钟 ,每日 1剂饮服 ,年龄小服药困难者 ,可分次服用 ,可加适量的白糖或蜂蜜以调味。

        9 .桑椹子治疗便秘 :取桑椹子 50克 ,加水500毫升 ,煎煮成 250毫升 ,加适量冰糖 ,以上为 1日量 , 1日服 1次 , 5天为 1个疗程。

        10.决明子治疗便秘 :取决明子 20克 ,放置茶杯内 ,以白开水冲浸 ,如泡茶叶一样 , 20分钟后 ,水渐成淡** ,香味四溢 ,即可饮用 ,喝完药液后 ,再加 1次开水泡饮。

        王琦教授治疗便秘的思路和经验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便秘可作为主要症状出现,亦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笔者随王琦教授学习多年,先生于临证之时常有教诲,于便秘一症应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去论治,不可一见便秘不分男女长幼,一概峻攻或增液。现将先生对便秘一症的论治特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体论治

        辨体是中医学对疾病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不同的体质对疾病的形成、发展和治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性质便秘的形成与其人体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同的体质特征对便秘的治疗、辨证用药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便秘的论治,首先应辨别其人之素体,如其人素体阳盛,加之恣饮酒桨,喜食辛辣厚味,则易形成胃肠积热、燥热内结,对此则应治以清热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减;若其人素体阳虚,则易阴寒内生,凝阴固结,阳气不通,肠道传递不利,则应治以温阳散寒通便,方用济川煎加减。方中肉苁蓉补肾润肠,仙灵脾补肾助阳,当归养血润燥。若其人素体痰湿壅盛,加之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阻滞气机,胃气不调,脾阳不振,致大肠传导失常,则应健脾化痰,祛湿通便,其本在脾肾,其标在痰湿阻滞。临床常用涤痰汤加减,方中以半夏、胆南星、陈皮燥湿祛痰,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枳实、竹茹和胃降逆,石菖蒲祛痰醒脾。临床还应辨证加减。如痰湿体质挟瘀血,可加蒲黄、丹参、当归等,若气滞甚者可加厚朴,痰湿甚者可加白芥子、炒莱菔子,脾虚湿甚者可加苍白术。若素体气血亏虚、阴液不足者,其人便秘则多因脏腑失于濡养,津液不足,无以滋润肠道致肠道干燥而便秘,对此则多治以养血益气,滋阴通便。临床多用四物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如气虚甚则加补气药生黄芪、党参等,如血虚甚则加重当归、生黄芪的用量,亦可加阿胶、熟地等。另外由于滋阴药多用易有碍脾胃,故应加行气健胃之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其体质状况不同,其人便秘之成、便秘之治亦不同。如年老之人,其便秘之成多以虚为主,多因脾肾阳虚,津液不足,运化乏力,故其治则多以滋肾健脾、补气养血、润肠通便。先生临床喜重用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小儿为纯阳之体,由于现今饮食结构的变化,如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使得目前临床小儿便秘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多有热积、脾胃燥热,对此先生喜用芦荟丸加减,以泄其脾热,通其燥结。妇人体质特征多柔弱,加之经孕产乳的生理特性,宜致气血津液不足。故妇人便秘之治则多以补气生血、滋阴润燥通便为主。临床还应视具体病情加减。总之,对便秘的论治辨体是一个重要环节,应在辨体基础上结合辨证加减用药,诚如《温疫论·老少异治论》所云:“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参术,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气血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元勃然。但得邪气一降,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2 疏利三焦

        大便难在《伤寒论》中论述颇多,仅专门条文就有21条,并提出“阴结”、“阳结”、“脾约”等病名。而大便鞭,有燥屎等在很多情况下即指大便难、不大便,所以三承气汤证、大柴胡汤证中的不少条文有大便难,不大便。大便难临床常被认为是阳明实热,灼伤津液,津伤化燥,以致肠道失于濡润所致。由此人们对仲景之三承气汤使用较多,其声名也得以“远扬”。以致有时临床不辨患者之证候,不察其人之体质,一俟有大便难,便予承气之类。仲景之所以对大便难有诸多论述,且备有多种方剂,即在于大便难有不同的成因,其人有不同的证候。应辨证施治,辨体论治。先生常告诫我们,学习《伤寒论》不仅在于熟背条文、方剂,更应领会这种辩证思想和思维方法。如先生临床有时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大便难,似不合常理。而仲景对此早有论述。如“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调和,身氵戢然汗出而解。”此大便难乃因阳明病,热郁胸胁,肝胆不疏,三焦气机不利,所以胁下痞满,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焦肺气不得宣通,津液不下则下焦大肠传导失常,故不大便。中焦胃失和降而呕,此正是小柴胡汤清解疏利方可治。小柴胡汤清解表里,疏利三焦。疏上焦则肺气宣通,疏中焦则胃气和降,中上得通,津液得下而下焦得利,便难自解。另如妇人产后常出现的三大症之一,大便坚,呕不能食,亦以小柴胡汤主之。此则因血虚津亏,阳气偏盛于上,胃失和降,津液下亏,肠道失润所致,用小柴胡汤扶正达邪,疏利枢机。从而使气机调畅,阴阳相合则诸症自解。先生临床治疗大便难亦常强调这种提壶揭盖的思想。如先生临床常在辨证基础上加杏仁,或嘱服杏仁露。小松博客——汇集精品文章 liuhuisong.blogchina杏仁既可宣肺以利下通,又可润肠。所以说对大便难的论治,注意辨体与辨证相结合是非常必要和有临床价值的。对小柴胡治疗大便难应立足于临床具体证候情况和体质特征,对那些燥结症状不明显、白虎汤证未成、热郁胸胁所致的大便难即可用小柴胡汤清解疏利。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对其使用,先生主张不应囿于少阳症,更不能将小柴胡汤与少阳症等同。应从仲景原文及其使用范围、组方配伍上去理解小柴胡汤的功用。至于在小柴胡基础上加减运用则更为灵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国内外临床资料多有报道〔1〕。

        3 健脾助运

        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异常,但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有些人可数日甚至一周不排便而并无明显不适症状。这些人多因其脾胃功能虚弱,传送乏力,而机体似乎也适应了这种延迟。但这类习惯性便秘对人体极为不利,如长期便秘可造成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心烦失眠,诱发肛裂、痔疮、息肉、脱肛等,老年患者可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病,甚可猝死。仲景名方炙甘草汤用于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对于方中麻仁一药之功用有多种解释,多认为是复血脉。先生则认为该证之成多由于其人气血不足,易致大便难,麻仁之用在于润肠通便,以防大便难而加重病情,此方为仲景用此药之高妙之处。对于这种素体脾胃虚弱,运化传输功能弱的患者,先生临床喜用《脾胃论》之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为基础方,且常加大白术用量,可用至20~30 g。先生言白术微辛,苦而不烈,其力补多于散,有较好的健脾和胃之功,脾健胃和,脾升胃降则运化功能正常。且白术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亦有利于大便排泄。临证时常视患者体质及辨证情况加减化裁。气血亏虚者加肉苁蓉、当归、火麻仁等。对老年患者,先生则喜用肉苁蓉,用量可在30~40 g;对有明显燥热内结者,先生喜用枳术丸合增液承气汤治疗;对有明显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如胃下垂),先生则用枳术丸合补中益气汤治疗,取其塞因塞用之意。

        4 行气通腑

        便秘较重,且病情严重者,病人不仅痛苦异常,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如诱发冠心病等。对此种急症,则应急则治其标。如粪嵌塞,即较多量坚硬或粘腻的粪块停滞嵌塞在直肠壶腹内,病人常见有直肠部胀痛难忍伴见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痛苦。对于此类急症则应采取应急措施,先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急躁,可用开塞露塞肛、灌肠。但这种泻剂如酚酞、液体石蜡、甘油等,不宜经常使用,以免干扰肠道正常活动和吸收功能,同时这种泻剂还可导致肠壁神经感受细胞应激性降低,致使以后肠道内有足量的粪便也不产生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久之可形成对泻剂的依赖性。先生对一些肠蠕动功能差而致腹胀、便秘者,则多在辨证、辨体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槟榔、枳壳以除气行滞。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其有良好的健胃、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的功能。有助于减轻肠内异常发酵和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对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大便不利者有较好疗效。相当于西药之胃肠动力药。对麻痹性肠梗阻,先生则用张锡纯之莱菔子汤,煎汤一大杯,顿服之;对症状较重者加蜣螂。《本草纲目》认为莱菔子有:“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之功。《滇南本草》则云其有:“下气宽中,消膨胀,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张锡纯则指出 :“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蜣螂则有通胃肠燥结之功。

        5 关于“脾约”的讨论〔1〕

        先生对《伤寒论》第247条关于“其脾为约”是否为“胃强脾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与目前很多学术观点不同,且麻子仁丸为临床治疗便秘的常用方剂,故列于下以启发临床思路。供参考。

        对脾约的认识,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自成无已提出“胃强脾弱”后,各宗其说,目前此说仍被多数人采用。先生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 脾与胃生理关系: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脾胃相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气之输布,胃降则糟粕得行,脾升精气得以上输。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二者喜恶各异,患病也各有特点,胃病多燥热,脾病多寒湿;胃燥过盛则便结为患,脾虚湿盛则肠鸣泄泻。所谓“浊气在上,则生月 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小松博客——汇集精品文章 liuhuisong.blogchina

        “胃强”与“脾约”:“浮则胃气强”中之“强”非指胃气之强,这与太阳病“卫强”非指卫气强盛而是表邪束表,胃气抗争病理反映一样,“胃强”是胃热亢盛的病理概念,是对胃热亢盛的病理描述,原文中并没有脾虚证候的描写,所谓“脾弱”之说不好成立。仲景之言“其脾为约”,并未言脾弱。约为约束之意,是指胃热亢盛,反制其脾,阻遏脾为其行输津液,即胃之邪热限制、阻遏、约束了脾为其行输津液,限制、阻遏、约束了脾的正常转输功能。

        (2) 关于脾约便硬的形成:条文中“趺阳脉浮而涩”,隐含脾约病机,而“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则进一步表明,浮为胃热盛,涩为津液不足,因胃热盛,津液不足才使脾的转输津液功能受到限制和约束。脾将有限津液但输膀胱而见小便数。而因胃的燥热不能润肠道而大便硬,这正是“浮涩相搏,大便则硬”之义。胃热亢盛,津液不足作为脾约的病机,二者不可或缺。再者,从其主方麻子仁丸组方来看,既有泻热通腑之小承气,又有益阴润燥之品,亦佐证此点。

        综上,先生认为,凡属胃热亢盛,制约脾之输津功能、反过来又加重胃燥之成的津亏便硬均可称为脾约证。其病在胃而不在脾,是实证而非虚证。麻子仁丸泻其“胃强”润其肠燥,并非扶脾之剂。故不宜将“脾约”解为“脾弱”。因此,对麻子仁丸的应用就应有所区别。由于受“脾弱”之说的影响,目前临床把老年体弱、津亏血枯,甚至脾虚气弱之便秘当“脾约”之证,以麻子仁丸治之,这违背仲景用此方的原则。根据以上观点,该方是治胃燥便结而非治脾虚方剂。故凡胃热燥盛,大便燥结,又非大承气峻下所宜者,津亏血枯,或脾虚气弱所致便秘(所谓老年性、习惯性便秘)均非所宜。诚如恽铁樵所云:“麻子仁丸之用,自较承气为平善,然必用之于阳证。若阴证误施,为害亦烈。”■

        作者简介:骆斌,男,36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治疗便秘的新观念

        便秘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患过便秘。在儿童和中青年中,便秘患病率为5%~15%,中老年患病率为20%~35%,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患病率高达80%,长期卧床的老人,便秘患病率甚至达95%以上。以往治疗便秘的方法多半是以泻为主,泻剂虽然可以通便,但用药之后往往又出现继发性便秘。同时,泻药可使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引起机体的水和电解质紊乱。我们医院每年都收治大量老年患者,在这些患者中,许多人长年受便秘之苦,迫切需要疗效可靠又无毒副作用的通便药物。我们通过大量药物筛选和临床观察研究,研制出对便秘有良好疗效的纯中药制剂便通胶囊。

        便通胶囊中含有健脾类、补肾类和理气类中药,针对患者的局部症状和整体状态,从补气、运化、推动、润滑、调理五个方面对便秘进行综合治疗,形成治疗便秘的新观念。

        补气:便秘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便秘患者,往往都有气血不足,因而出现排便无力,虽有便意但排便十分费力。便通胶囊中的中药具有调畅气机的功效,能明显提高大肠的推动力,使粪便容易排出。

        运化:便通胶囊选用健脾益胃的白术,白术能明显增强胃肠的分泌功能和蠕动功能,使胃肠系统的津液分泌旺盛,提高了消化系统的运化功能,使身体后天的正气得到扶持,不仅能通便,而且能帮助消化。

        推动:便通胶囊还具有良好的肠道推动作用。通过大量的药理和临床研究,我们从中药中提取了一种肠功能调节因子(CRF)。CRF不仅能提高小肠的消化运能,促进小肠对各种营养的吸收,而且能使大肠保留较多的水分,使粪便的便质变软,同时,它还能 *** 肠壁的末梢神经丝,增加肠管的收缩功能,使粪便轻松排出。

        润滑:便通胶囊的润滑功能与常用的通便润滑剂(如液体石蜡、开塞露等)不同,该药中选用肉苁蓉,不仅有润肠作用,而且还有补肾养血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患者体质。小松博客——汇集精品文章 liuhuisong.blogchina

        调理:从以上几种功能可知,便通胶囊不仅能助患者轻松排便,而且具有良好的调理功能,使机体恢复并保持阴阳平衡、气血旺盛。由于机体的正气上升,全身的各种生理机能也随之升高,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

        总之,该药兼顾了行泻通便、生津补益,既有一定的下泻功能又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做到了“泻不伤正,补不滞塞”,因而对便秘有良好疗效。

宋伯杉:少阳病详细解读和应用

       程门雪

       程门雪(1902—1972),名振辉,号九如、壶公,以字行。江西婺源人。知名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专长中医内科,对伤寒、温病学说有深邃的理论造诣,博采古今,熔经方、时方与一炉,善用复方多法治疗热病和疑难杂症,用药以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中文名:程门雪

       别名:程振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婺源

       出生日期:1902

       逝世日期:1972

       职业:中医学家

       毕业院校:私立上海中医学院

       主要成就: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辞海》中医学科主编

       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中药组组长

       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

       代表作品:《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

       人物生平

       程门雪早年学医于名医汪莲石。在私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32年改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攻读中医学,师从名医丁甘仁。解放前,奋力抗争国民党政府歧视、摧残中医的倒行逆施。1956~196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市卫生局中医顾问、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中医中药组组长,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市第二届人大代表,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医卫一级专家。20世纪60年代,倡导、组织10多次近代中医学术流派报告会,推动上海和全国中医界的学术争鸣。1985年11月被中共上海市委血防领导小组追记大功一次。专长中医内科,致力研究伤寒、温病学说,并将二者贯通变化,综合运用。为知名中医学术思想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毕生弘扬、继承、发展中医,培养中医人才,在近代和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诗书画集》等。2002年11月18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召开“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黄文东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

       学医生涯

       启蒙老师是当时在上海行医的汪莲石。汪莲石学宗《伤寒论》服膺于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临证善用经方,用药偏于辛燥,汪莲石悬壶沪上,声誉隆盛,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程门雪初入医门,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_悍、大刀阔斧的风格。

       当时,汪莲石年届古稀,诊务繁忙,不能悉心授业,遂将程门雪介绍给同仁丁甘仁。丁甘仁为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信从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说,临证用药以平淡轻巧见长。

       1916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广益中医院。程门雪入学就读,成为该校首届学生。丁甘仁办学主张读书和临床相结合,要求学生融汇古今,这对程门雪有较深刻的影响。

       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26年,聘任他为教员。甘仁逝世后,程门雪出任该校教务长并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在教学和临床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段时间,程门雪边教书、边读书,学业日精。同时,他在临床上,根据病人大多来自劳苦民众的特点,力主用药迅猛_悍,以仲景方药大剂出入。如阳明实热用白虎汤,石膏用至四两(120克);风火水肿用越婢汤,麻黄用至一两六钱(48克);少阴虚寒用四逆汤、白通汤等,附子累计总量计一市斤许(约500克),治愈了不少危重急症。

       1935年起,程门雪脱离教务工作,专注临床,自设诊所开业。这时,他已成为上海有名的中医,因而慕名求诊的大多出自富贵人家。程门雪根据这些病人“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遣方则从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药轻灵机巧,重视配伍和炮制。如麻黄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苍术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捣拌等,从而形成了他临床用药的独特风格。

       1954年,程门雪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程门雪任该院首任院长。并先后任上海中医学会主任委员、华东血防九人小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局顾问等职,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

       程门雪治学愈发勤奋严谨。在临证之余,他又反复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各种版本的叶天士医案尤为致力并多次点评,且博涉古今历代著作,采摭临证名方,学以致用。

       程门雪读书常边读、边诠释按评,或赋成歌诀背诵,或编成讲义授徒。这段时间里,他著述宏富,计200余万言,如《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未刻本叶氏医案校注》、《叶案存真评注》、《藏心方》、《女科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等,都是其代表性著述。

       1、程门雪。关于祖国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经络学说作用的看法。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4):5。

       2、程门雪。为进一步研究祖国医学而继续努力。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10):4。

       3、程门雪,张镜人。《伤寒论》歌诀。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1):3738,(2):37,封3,(3):35,36,(4):3032,(5):3738,(6):34-36,(7):3133,(8):38—40。(9):37—40,(10):3233,(11):3638,(12):37封3;1963,(1):38—封3,(2):39—40,(3):3637。

       4、程门雪。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7):14;(9):1014。

       5、程门雪。学习《金匮要略》的点滴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12):18。

       6、程门雪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7、上海中医学院编。程门雪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8、程门雪。《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29。

       9、程门雪。金匮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0、何时希,莫雪琴整理。程门雪评注《叶案存真》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10):31;(11):3334;1988,(1):4648;(3):3234;(5):3738;(7):2931;(9):2627;(11):4041。

       社会评价

       在他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对中医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他提倡“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到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工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因此要求学生多读经典医著,随师临诊抄方、书写脉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中医课程要有所侧重。

       1961—1962年间,他亲自主持举行“近代中医学术报告会”10余次,邀请上海中医名家传授各流派学术经验,对中医界学术争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治学严谨

       伤寒和温病学说

       程门雪一生治学严谨,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强调“要从诸家入,而复从诸家出,取其精华,融一炉冶”。即使对经典著作,也必须验之临床,绝不盲从而死于句下。

       他认为,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与临床不符合的内容,应该与证治规律性总结的文字分别对待。他指出,《伤寒论》中有三类文字:

       其一是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的,如六经病总纲和主要方证的条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必须掌握;

       其二是个别经验的文字论述,如原书29、30条关于阳旦、四逆、脚挛急、谵语同时并见者,对此要与第一类文字区别对待,要通过临床去验证;

       其三是四言韵文式的文字,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等,与全书朴实无华的叙述风格不同,可能为后人加入,不可误为仲景原文而等量齐观。

       程门雪强调研究仲景著述,首先要读白文,仔细反复通读,把其中相关条文贯穿起来,对方证进行归类对比、综合分析,注意药物加减变化,自能逐渐领会其辨证论治规律。他尤其重视精读评注《伤寒论》等书,并随着临床阅历的增进,去加深对仲景学说的理解。如1940年,他评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方证条文,认为其“方杂不纯,药不符证,非真无疑”。1945年,再次评注该条,又依据临床实际,联系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病证表现,对其复方配伍的处方原则作了充分肯定,并自责以往误断,谓“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程门雪著述中每多体现。

       中医学术的精神实质

       对经典著作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中医学理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历代有所发展,至于辨证论治和八纲诊断则奠基于《伤寒论》”。《伤寒论》六经分证是在《内经》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六经与《内经》所述的六经,都与经络学说密不可分,两者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对《素问·热论》中“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经文,程门雪提出了精辟论述。他认为,“三日可汗”之意,不是说三阳病都要发汗,而是说三阳经都可从汗而解;“三日可泄”也不一定是用下法,但包括下法在内,如少阴?募毕麓嬉鹾?养阴泄热,都是“泄”。从而纠正了许多人的误解。

       崇奉张仲景和叶天士

       主张学伤寒的必须联系温病,学温病的必须联系伤寒,要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证治的理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叶天士《温热论》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温热证治和方药应用上,又是对伤寒六经证治的补充,两者决不可孤立起来认识。早年他就在《未刻本叶氏医案》评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柢也”。因此,他决定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先行者,这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

       程门雪认为叶天士《温热论》的理论,是对前人温热证治规律的系统总结,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是继承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论点;“逆传心包”,则导源于王肯堂对《秘旨》的引述;而卫气营血辨证法,则脱胎于《难经》的有关论述。

       温病学派在察舌验齿的诊断,顾养阴液的治疗法则,和轻清透气、芳香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救液等治疗方药等方面,对热病证治有较大贡献,补充了伤寒六经证治的不足。

       程门雪对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和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推崇备至,并常付诸实践,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对其“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等臆测之辞,却极不赞同。程门雪认为,柴胡、葛根为退热佳品,临床自有用途,如陶节庵柴葛解肌汤即是;如兼阴虚者可配益胃、养肝,如张景岳归柴、葛柴等配伍。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拘门户之见,实事求是的精神。

       医学观点

       上海有名的中医临床家

       在临床上,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古今方药,处方简洁,用药精当。晚年以后,他常接治久治不效的疑难杂症,针对患者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药,汇集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利诸法,加减变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根据病证主次标本等具体情况,先后逆从处治,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伤寒和温病理论精髓

       对热病治疗常依据其标本缓急,稳健进退,自出机杼。如一春温重症,壮热神昏,白、红疹互见的危急病人,经他12诊次、16天的中药治疗,先后用清热透气、气血两清、清营开窍、养阴清肺、涤热化痰诸法,使其转危为安,病入坦途。他在热病方药处治时,常合仲景、天士方同用,如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疏解,治发热、胸闷、口苦;葛根芩连汤清阳明经腑之热,治高热便泄;用桑菊、银翘辛凉解表,透风于热外;用益元散、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渗湿于热下等,加减损益,化裁变化。

       借鉴前医处方经验

       着重阴阳虚实辨证,来治疗各种疑难危症。如一慢惊风患儿,神昏睛露,角弓反张,口唇焦裂,汗出如洗,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光红,脉沉弱欲绝。前医曾先后用养阴救液、回阳固脱两法不效,且险象叠生。程氏接诊,以其脾肾阳竭,肝肾阴伤,阴阳不相维持,离决之际立待,果断用庄在田理中地黄汤回阳护阴,方中既用温阳健脾,又有滋阴润燥,配伍得当,竟使患儿迅速得救。

       注重治疗步骤和方药变化

       对于本虚标实的各种杂病,程门雪常依据其邪正进退情况遣方选药,注重治疗步骤和方药变化。如中风证治分为4步用药,以开关、重镇药,急则治其标;以清滋、腻补药,缓则图其本。对内风尤重豁痰通络、宣通机窍,如虚实互见者则以健脾益气为主,化痰泄风为佐使;内闭外脱者,则用参附汤或生脉散为主,配合羚羊角、至宝丹、导痰汤同用。在咳喘病治疗过程中,除始终佐以化痰诸法之外,还根据“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证治原则进行临床治疗。如邪实者用定喘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症轻者则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味;正虚者,或用生脉散补肺,或以七味都气丸、肾气丸、黑锡丹等补肾纳气。

       复方多法处治

       他每以10味左右处方,而其中又融合了4至5个古方,涵意深刻,选药精湛。如淋浊病案,用泻白散、导赤散、萆_分清饮、知柏地黄汤,上下同治,虚实兼顾;梅核气病,又寓麦门冬汤、半夏秫米汤、温胆汤、天王补心丹、甘桔汤诸方主药,合养阴、化痰、利湿、和胃、安神、清咽诸法于一方中。在应用复方多法治疗时,他往往取古方、经方之意而不用其方,或用其方而注意小剂量调理,或重药物配伍监制,总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为目的,使不少病人逐步得到恢复。

       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简洁,是指他选药精细、处方简洁而言。这是他几十年来研究仲景、天士方药脉案,并积累临床经验逐步形成的特点。如温肾药分为温散(附子、肉桂、葫芦巴)、温补(巴戟、苁蓉、仙茅、锁阳、枸杞子);祛痰药分为化痰(半夏、陈皮)、消痰(海蛰、荸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竹沥、竹茹)、涤痰(皂荚、葶苈子)等。他对诸多药性分门别类、随症选药,组成简洁处方。

       轻巧,主要是指处方用量轻。他曾说:“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拔千金是也”。

       在临床上,对于年迈、体虚、久病者,他常以“轻可去实”法处治,组成轻补、轻清、轻宣、轻化、轻泄、轻开、轻香等方药,一般较少用粘腻重浊之品,即使要用也常顾护脾胃功能,或浊药轻投,或“制小其服”。

       灵动,是指他用药配伍精当,不落呆滞的意思。故厚味填补,必佐行气之品,如熟地与砂仁同捣;益气必佐和胃,吉林人参与橘白、谷芽同用;活血药常兼以理气,如山甲片与茴香配伍;介石重镇药,又佐以辛凉清泄,如石决明、珍珠母、龙齿配合薄荷、桑叶、菊花、蔓荆子等。

       他用药重视药性监制,如黄连、枣仁治失眠,苦泄酸敛同用;附子、羚羊角治中风,辛温咸寒同用;肉桂、姜黄治腹痛,寒凉与温热配伍;鹿角、白薇同用,治妇人虚劳;白芍、淮小麦同用,治低热、心悸、头眩等;都是他临床常用的“药对”。

       制方选药因症转移

       他常用古昔名方加减出入,融为一炉。如甘麦、大枣、炙甘草汤治心悸,百合地黄汤治内伤神志病,近效术附汤治阳虚眩晕,平胃散治失眠,宣明断下丸治久痢,醉香玉屑散治湿泄、瓜果积,转舌膏、地黄饮子治中风失语,肾厥玉真丸治偏头痛,越桃散治腹痛,牛膝膏治血淋,金水六君煎治肾虚痰成,宣郁通经汤治痛经,六神煎治脾虚发热等。如此种种,在《程门雪医案》中每多体现。

       个人事迹

       品性高洁,谦逊好学

       程门雪医德高尚,品性廉洁,好学不倦,谦虚谨慎,深得同道赞许。早年成名后,他仍孜孜以求学问,对同道学有特长者虚心请教。如有一久泻病人经他多次治疗,用调理脾肾方,依然无效,后来这个病人携带程门雪方笺,就诊于王仲奇。王仲奇诊察甫毕,旋索程之处方,批上“此方可服,再加蛇含石四钱”。随即把处方交给病人。这张久服不效的方子,仅加上一味药,只服数剂,多年宿疾居然痊愈了。后来病人将此事告诉程门雪。从此,程深慕王仲奇医术,要拜他为师,曾多次托人求情,竟遭婉言谢绝。对此,程门雪引以为憾,终觉得未能得王仲奇心传,是一大损失。

       人非十全,岂能无过

       他每遇未能治好的病,或自觉找出某一处用药的失误,承认是见识不到,胆力不够;或则曾见某书,自己没有经验,未敢遵用,以致延误;甚至还说读书太少;有些病经过苦心思索,已得头绪,却未能及时施用,终致不治,对此,程门雪均自认是“失手”。如此者,每遇一失,总是悒悒不快,咨嗟累日。晚年尝谓,“回忆生平失手之症约近百数,从今日水平看来,尚多可治之处。或者可以找出其不治的原因,以为他处之借鉴;或者可找出当时失手之处,以资今日之警惕。当陆续写成一书,名之曰《失手录》以示后人。”此书或未成稿,或遭浩劫而尚未发现,但象程门雪这样的一位名医能够不文过饰非,而自承“失手”,且以告人,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清廉高洁,恪守礼仪,专注医道

       即便在物欲横流的旧社会,他也从不攀附富贵,贪图荣华,同流合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次上山下乡,深入血防第一线,亲自为血吸虫病患者诊病。他身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热情工作,参政议政,对中医教学事业多有擘画。晚年竟逢“文化大革命”,遭受长期迫害,罹染多种疾患,即使如此心力交瘁,仍坚持给农民诊病,因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戴。程门雪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晚年语及,仍激动不已,可见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个人嗜好

       尝著有《书种庐论书随笔》、《晚学轩吟稿》,由其高足何时希辑《程门雪诗书画集》两集等。国画大师王个_称其“不以诗名,而境界高雅,时手鲜有其匹”。可见程门雪清雅高洁的品性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读伤寒论心得_伤寒论读后感优秀范文

       一、《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整体构架

        《伤寒论》六经病脉证并治篇每一经都分为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

        在这里我仅提一下柴胡桂枝汤证,作为示范性说明。

        有的人认为是太少两感,到了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也说是太少两感?那么究竟是不是太少两感呢?我们来看看《伤寒论》原著398条里并没有这种提法,那么在哪里有两感的提法呢?在伤寒例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要想证明古书里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同本求证,或者别本旁证,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并病,也有的人说是太阳少阳合病,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头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42)

        可见柴胡桂枝汤证就是少阳病本经病的表证即少阳表证。

        二、少阳病的外延及少阳为枢的意义

        (一)少阳病的外延

        1.广义少阳病方之——柴胡达原饮

        除上述少阳病的表证、里证、本经证、变证和类证外,后世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证也类似于温病学的“少阳证”。

        柴胡达原饮处方如下: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 10g 黄芩20g 炙甘草6g(编者按:此为宋老师临床常用量)

        其用于湿热阻于膜原。症见胸膈痞满,心烦懊恼,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滑。本方能够宣解透达膜原之邪,治疗湿热之邪弥漫三焦,令人昏溃不已。

        2.广义少阳病方之——三仁汤

       此外《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症见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实我在临床大多把它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其一定比活血化瘀法、化痰通络法要快得多。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宣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此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这两味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

        3.广义少阳病方之——达原饮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中医吴又可所创,载于《瘟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每日一至三发者。吴又可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

        尤其是柴胡达原饮证,我个人认为当属温病学的“少阳病”,特此归类在此,权且算作是少阳病的外延吧。

        (二)少阳为枢的意义

        那么何谓少阳呢?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也就是说临床上只要见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就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

        下面来看看少阳病的本经证——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现在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条文,看一下小柴胡汤为什么好使。

        可见,小柴胡汤在各科疾病中均有应用的机会。小柴胡汤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小柴胡汤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少阳,有的人说是“半表半里”,有的人说是气机之“枢”,我个人支持“少阳为枢”的提法。

        如果单指“半表半里”,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岂不成了“半上半下”。那么何为“枢”呢?“枢”的本义为小康之家的门户,转义为门的转轴,门轴的承臼。引申为重要的中心的部位,起决定性作用的部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枢,户枢也。康熙字典中说:枢,木从区声,本意门轴或者承臼。

        那么人体的“枢”在哪儿呢?我们在学习中医基础的时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一种表述方法,还有一种表述方法是用五角星的表述方法。

        这两种方法虽然能够描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却不能表述中医五大藏象的位置关系,它没有解决以下八大问题:

        中医认为,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肝为木在左,肺为金在右,脾胃为中央,无极土居中(如下图)。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极,肾水随着肝气从左侧上升以济心火,心火随肺气下降以温肾水,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气血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这就像一个车轮子一样,脾胃是轴即为枢且脾升胃降,所以脾胃为气机之枢,肝气从左侧上升,肺气从右侧下降,所以与气机升降运行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与肝。三焦为气血运行之通路。

        由此可见,少阳为枢,涵盖了心肝脾肺肾及三焦膜原各个脏腑的气化功能,且与脾胃肺肝关系更为密切。就像车轮一样,只有“枢”即车轴运转流畅,整个车轮才能正常运转,对于人体来说只有气血运行流畅才不会生病,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重视这个枢。

        在伤寒论里既然少阳为枢,所以就要重视少阳病,更要注重调理人体枢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疾病,更要重视调解人体的气机运转,正如《金匮要略》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30条“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没有什么好的思路的时候,我就要想想这张图来运转气机,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病案举例

        1、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经期热入血室证。

        刘某,女,19岁。感冒后,面色惨白,情绪低落,微恶风寒,到了晚上,刚刚吃过晚饭突然大哭不止,还要吃大米饭,然后胡言乱语。舌淡暗,苔白略厚,脉沉弦,略不流畅。

        治疗:针刺章门、期门、双内关

        处方: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

        柴胡20g 半夏15g 野黄芩20g 党参15g丹皮10g 生地15g 炙甘草6g 生姜15g 大枣10g 三剂 水煎服

        患者吃完当天平稳,三剂吃完,彻底痊愈。

        2、十枣汤合柴胡达原饮治疗胸膜炎胸水压迫性肺不张。

        杜某,男,80岁。患胸膜炎,压迫性肺不张两月余。每天下午五点开始发热38.6℃~39.6℃,在某院怀疑结核性胸膜炎,用抗结核、抗菌治疗,并反复抽胸水5000余毫升,但病情未得到控制。患者本人坚决不相信中医,后经老伴多次劝说加之临近春节(腊月二十七),没办法才来我门诊,刻下症:患者痛苦面容,面色黄暗如烟熏,胸痛憋气,厌食尤其厌食油腻,口干,不欲饮水,大便三四日一解,软便,黏滞不爽,排而不畅,小便淡黄不利,绵长,不能左侧卧位,舌暗,苔白厚腻,右脉浮大濡数,左脉沉弦。

        辨证:湿热之邪阻塞三焦膜原

        处方一:十枣汤一剂 :大戟5g 甘遂5g 芫花5g 大枣10枚。煎汤空腹顿服。

        方二:柴胡达原饮 :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10g 黄芩20g 炙甘草6g 三剂,水煎服。

        三天后复诊,患者吃完十枣汤泻下水样便若干,胁痛、喘促均止,中午开始服用柴胡达原饮,晚上五点钟体温降为37℃。第二天继续服用,再吃一付柴胡达原饮,吃完三付已能行走一百多步,食欲好转,仍厌油。复诊后,遵马新童老师医嘱,与小柴胡加猪苓汤六付,水煎服。三诊,六天后患者来诊,食欲好,有精神,已能行走20分钟,因患者不愿出屋,只是在屋内活动20分钟。又经健脾扶正调理,至今康健。

        3、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神效五苓散治疗重度心衰。

        刘某,女,82岁。2015年5月14日患者儿子说他母亲心衰、脑梗,已经住院两月,没有见到效果,听在同一个医院住院的杜某说已经在我这治疗好了,想找我去给他母亲看看中医,我告诉他没有院方的邀请我很难去,他说咱们偷偷地看吧,于是我们去给他母亲看了看。患者神昏,呼之能醒,答不对题,不能辨识亲属,浮肿貌,腹大,按之皱眉,下肢浮肿,小便24小时150毫升,西医泵胺碘酮,静点呋塞米,现尿量500毫升24小时,大便稀,日三四次,舌淡暗,苔略厚水润,辨证为水饮阻滞,予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顿服,继服神效五苓散。

        处方一:葶苈子30g 大枣20g 水煎200毫升顿服

        方二:茯苓皮30g 白术10g 泽泻15g 猪苓10g 桂 枝10g 半夏10g 枳实10g 厚朴20g 陈皮20g 木香20g 木通6g 甘草6g 3剂,水煎服。

        复诊,神清语利,已能行走,食欲好,浮肿消,24小时尿量1200-1500毫升,嘱停用胺碘酮、硝酸甘油、速尿,建议出院。予以真武汤。

        处方:茯苓30g 白芍15g 白术15g 附子15g 干姜15g 3剂,水煎服。

        三诊,已能在小区门口坐上半个小时,腹痛愈,小便1200~1600ml/24h,但现见目赤、口苦。上方加夏枯草6g。

        四诊,余证同上,目赤未减,上方去夏枯草加龙胆草10g。

        五诊,目赤愈,遂停药观察。

        后期随访:2015年6月15日患者出现,肢体颤抖,肌肉跳动(身瞤动),胡言乱语,胸闷腹部稍大,24小时尿量1200至1500毫升。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三剂而愈。巩固治疗再与三剂,停药观察。

        4、柴胡达原饮治疗高热昏迷。

        胡某之母,65岁。因感冒引起患者神志昏迷,面色淡黄,高热39℃,用西药退烧能够暂时退下去几小时,很快又烧起来,就这样持续了50天,后转入昏迷,医院怀疑为老年性脑病、陈旧性脑梗、高血压病等等,西医用各种抗生素乃至进口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医院下了四次病危通知。胡某是我初中同学,再三打电话催我去给看看,刻下症,面色淡黄,略显浮肿,昏睡,呼之不应,扒开眼睑对光反射存在,鼻饲饮食,小便淡黄,量可,大便三天一次,泥粥样便,拔下氧气面罩看舌苔白厚腻,脉濡略数。

        辨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扰乱神明

        处方:柴胡达原饮:柴胡40g 生枳壳10g 川朴20g 青皮10g 桔梗10g 草果10g 槟榔20g 荷叶梗10g 炙甘草6g 黄芩20g 三剂,水煎服。

        并嘱其出院,家属说天色太晚,先吃一剂药观察,患者吃了一付药,第二天体温下降为37.3℃,于是雇了辆救护车出院回家。服完其余两剂,神清,已能扶床行走,后予达原饮善后,十天而愈。

        5、小柴胡汤加栀子厚朴汤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

        李某,女,57岁。患者在承德某医院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一年余,未见好转,去北京某医院做胃镜,病理诊断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刻下症:面黑,消瘦,呃逆,嗳气频繁,情绪低落,食欲差,睡眠差,口干,不欲饮水,胃脘胀,大便成形,三四天一次,小便利,舌暗,苔白略厚,脉沉弦。

        柴胡20g 黄芩10g 生半夏30g 党参15g 栀子10g 枳实20g 厚朴20g 茯苓15g 炙甘草6g 生姜三片 大枣四枚,随症略作加减两个月,体重增加,病痊愈。随访四年体健。

        6、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大黄芒硝治疗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

        张某,男,49。胃脘胀痛5年余,曾经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也曾住院治疗临时缓解,稍食不慎,即发作,烧心反酸严重,自己喝小苏打水,伴见两胁胀痛走窜,大便少而不畅,小便利,舌略暗苔厚腻,脉沉。

        柴胡20g 黄芩10g 桂枝15g 干姜10g 天花粉20g 牡蛎30g 大黄20g 芒硝10 炙甘草6g。六剂,反酸止,胃胀差,大便调,前后调理一月而愈。

        7、小柴胡合小青龙汤治疗胃癌晚期患者。

        魏某,男60岁。2012年六月来诊,患者经西医院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经当地县医院肿瘤科主任推荐来我门诊看病,面黑,消瘦,能进少量流食,胃脘及左胁部疼痛,患者表情忧虑痛苦,伴见咳嗽喘促10余年,咳嗽稀白痰液,有泡沫,背部肩胛间区牛皮癣,奇痒难忍,睡眠差,大便十余日一行,量少,小便清。

        柴胡20g 黄芩10g 生半夏60g 党参15g 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干姜10g 细辛10g 五味子15g 炙甘草6g 生姜60g 大枣10g。

        服用六付后,已能食两碗粥,而且有食欲,咳喘明显减轻,后背牛皮癣也明显减轻,先后调理三个月停药,瞩其每年春天秋天定时调理两周,三年来体健。

        2015年6月13日定期复诊照片

        另谈用药安全问题:

        为什么治疗三个月停药呢?药物本身具有偏性,大毒治病十愈其六,常毒治病十愈其七,无毒治病十愈其九,不要做矫枉过正的事情,再者现在所用中药饮片农药、化肥残留超标,再加上炮制过程中熏硫盛行,为了防止蓄积中毒,所以要及时停药,如果停药一段没有完全好,再继续吃几天,直至痊愈。此外我在临床治疗肿瘤从来不用斑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等。

        8、大温脾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李某,女。患者五年以来每个月发作一次呕吐不能饮食,需要输液维持,体瘦,乏力较甚,伴见胃脘胀痛不能弯腰,口干无津液,从来不想喝水,后背如火烤,肚脐流脓,奇臭无比,大便频急失控,小便不畅,腿疼以两膝盖为重,手足冷,恶寒甚,夏天穿四层衣服,舌红少苔,脉两寸略浮,右关沉。予之大温脾汤减味。

        炮附子30g 干姜30g 细辛6g 大黄10g 黄芩10g 枳实10g 黄连10g 炙甘草10g。六剂,水煎服。

        复诊呕吐止,胃疼愈,但稍胀, 后背烧烁感减轻,脐疮愈合,大便近五天一次,已成形,腿疼减轻,口干依旧,予之大泻脾汤加味。

        炮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大黄10g 黄芩10g 枳实10g 白芍10g 茯苓10g。六剂,水煎服,现在能吃米饭,烙饼,感觉良好。

        9、三仁汤治疗顽固性便秘。

        刘某,女,45岁,教师。患者自诉便秘30年,自15岁起大便15-17天排一次,量极少如羊屎,自觉腹内憋胀不适,能正常饮食,小便尚利,睡眠不好,多乱梦,满脸黄褐斑如生锈,心情不舒畅,曾用含有大黄芒硝的中药没有效果,服肠清茶、番泻叶泡水,开始服用几天有效,以后继续服用没有效果。舌略淡暗,苔白厚,脉沉濡,予以辨证为湿热之邪困阻中焦膜原,导致枢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排便不畅。

        处方:三仁汤:杏仁10g ?白蔻10g 炒薏仁15g 半夏10g 川朴20g 通草6g 淡竹叶6g 滑石粉30g。6剂,水煎服。

        复诊:吃药后腹内作响,大便每天一次,特别痛快,心情也好多了,效不更方,原方照服六剂。后健脾化湿,前后调理一个月,遂告痊愈。一年后,在市里途中相遇,她说:“我是刘某某,宋大夫还认识我吗?”她面色红润,颜色亮丽,与以前真是判若两人。

        10、麦门冬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大乌头汤治疗肺癌晚期。

        王某,女,63岁。西医诊断肺癌晚期,阵发性剧烈咳嗽,憋气,稍事活动喘憋严重,有频死感,左胸疼痛剧烈,纳少,小便黄,大便可,畏寒喜热,舌脉不详,予以麦门冬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生晒参20g 麦门冬70g生半夏10g 大枣10g 大米30g 瓜蒌30g 薤白20g。6付,水煎服。

        复诊,已能行走,患者家属带其来我门诊看病,咳嗽喘促憋气明显减轻,左胸疼痛减,已能吃一碗半粥,唯有肩背疼严重。原方12剂,中午晚上服,早晨服大乌头汤。

        处方:川乌30g?(先煎3小时) 麻黄30g 黄芪30g?白芍30g 炙甘草30g 杏仁20。6剂,水煎服。早晨服一次。

        12天后复诊,肩背疼明显减轻,余证皆减,饮食稍可,能吃一碗粥半个馒头。

        三诊,予以小柴胡加桂枝加葛根汤。

        柴胡20g 黄芩20g 人参20g 生半夏20g桂枝15g 白芍15g 葛根50g 炙甘草10g 茯苓15g 生姜15g 大枣10g。

        四诊,患者已能干简单家务,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咳嗽篇条文14.19-14.25讲解及大青龙汤医案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 经验 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 方法 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 总结 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

读伤寒论心得篇三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 古代知识 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 教育 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 文化 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 说说 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读伤寒论心得?

       

?人参补气之圣药

       14.19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它是“咳而上气”,主症就是“咽喉不利,脉数”。那咽喉不利的感觉?咳……大概是这样字。那牵涉到气管的咳嗽而咽喉不利,咳的很用力了,好像那口痰你怎么样都吐不出来,有这种感觉。麦门冬汤它大概可以是治很严重的咳嗽。就是好像你的肺太干了,痰动不了,那你吃了麦门冬汤,它就会能够滑的出来。

        那泽漆汤的这个咳嗽如果以病机来讲是肺阴实,麦门冬汤比较是肺阴虚,那阴虚的咳嗽呢,就是这个肺太干,还有就是肺的阴虚啊。治疗肺萎的方剂呢,有麦门冬汤跟炙甘草汤。

        14.20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就是咳嗽不能躺,那这个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哦,就是浮脉的话这个邪气比较偏表面,那弦脉的话就是有痰饮,那这样就很合乎这个小青龙汤本来的主治

        14.21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肺痈就是这个人的肺已经发炎到后来化脓了,所以他就会开始吐出脓了,那他就,那咳的时候一开始因为有脓的话当然会胸比较闷,“咳而胸闷”,然后“振寒脉数”,就会这个人会冷的发抖,然后脉跳的特别快。

        14.22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就是“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这三个主症,一个是呢,你咳跟喘混杂在一起,就是你一面咳嗽一面觉得你咳得都透不过气来了;那这个“脉浮大”啊,就是比浮还要更大,就是整个脉好像撑出来一样;那“目如脱状”就是咳的很厉害,咳到眼睛瞪大这样子的,像甲状腺机能亢进这种突出来的眼睛。

        有一种肺病叫做肺结核,如果你肺气肿,你的咳嗽是不能躺着睡,然后吐出又浓又粘的痰,那就什么,那就皂荚丸。

        14.23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喘鸣迫塞”啊,就是又咳又透不过气来,其实肺胀这个病,大概就是一面咳一面喘好像透不过气的样子。然后呢,这个“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就说他这个痰饮哦,不只是塞到你的肺,甚至好像要从肺里面满出来,弄的呢你的脸啊,你的眼睛啊都浮肿起来,然后鼻子里面塞满鼻涕,然后眼睛也容易流眼泪这样子哦,然后塞得你都闻不到味道了。

        14.24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甘草干姜汤的辩证点就是不怎么咳,然后有吐稀痰,然后这个人不渴,那抓住这个三个辩证点用这个方的话。

        12.42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这个人“喜唾,久不了了”,就是这个人呢,感冒已经好了,可是常常呢都会吐的出一口痰来,而且呢,这个状况可能你感冒好了两个礼拜三个礼拜还是这样子。于是就吃理中丸。

        14.25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炙甘草汤是……炙甘草汤啊,麦门冬汤啊,还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啊,这些就是张仲景的方剂里面的最滋阴的几个方剂,

        所以你们如果要看这个咳嗽,你要想他有没有可能是炙甘草汤症,那你要问他说,你有没有吐很多稀痰,可是嘴巴有没有干对不对?如果同样是吐很多稀痰,那你看他嘴巴干不干嘛,不干是的是肺冷是甘草干姜汤对不对?那有干的是肺痿是炙甘草汤嘛对不对?那像是如果要用喉咙的感觉来说,喉咙感觉到不舒服,如果是这个咳嗽的时候会牵动气管发出这种啵罗啵罗的声音,那我们就知道这个是气管有很多痰对不对?那是射干麻黄汤;如果是觉得喉咙塞塞的,平常这样子咳咳咳……那这样子的话,那这个是食道这边有很多痰,那是半夏厚朴汤;那如果你是咳嗽咳的很凶,然后很努力觉得有痰要咳出来,可是你很努力你都咳不出来,那就是咽喉不利对不对?那是麦门冬汤。所以同样是一个在喉咙这边有感觉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子去分他。那如果是,同样是咳的很凶的话,那你也可以说咳的很凶你看是有喉咙不利,如果咳的很凶有喉咙不利的感觉那可能是麦门冬汤;那如果是咳的很凶是伴随着你一面咳一面喘,都透不过气来一样,那个是肺胀对不对?那就是肺胀给他选方子。那同样是咳的不能躺下来,那如果是有这个很浓很黏的痰,那就是皂荚丸;那如果是没有很浓很黏的痰,然后呢脉是浮弦的,那就是小青龙汤,就是比较稀的痰饮。

        大青龙汤在杂病部分的一个应用,他说这个人的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那问过之后是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以后呢,手受了寒,然后手就变成这个样子。那这是里面有这个寒邪哦,造成里面有寒饮塞住你手的经络,所以会不通则痛哦,所以会,这个痛是有可能又烦又痛,手脚又烦又痛。法开了大青龙汤,那就好了。

        然后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然后烦躁不安,那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大青龙汤证。

        恶寒发热,然后又有烦躁对不对,又无汗,那标准的大青龙汤证嘛,

        还有就比如说有一种头痛是所谓的寒包火头痛,就是这个头痛是天气冷的时候发作,而你在头痛的时候呢你会发现你的牙龈是肿肿的,可能有嘴巴破,就是里面有上火,那这个外面吹冷风头而痛,然后里面却还在上火,这也是种寒包火对不对,那这样的情况你用大青龙汤还是会有效的啊,就是大概这样一个证型是大青龙汤还有一些推扩运用的余地的。

        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哦,他的小腿疼痛不能活动三天了,那他的脉浮紧啊,身疼痛啊,烦躁都有啦,但是主症结构是大青龙汤证就用啊。

        他的主症的话,恶寒有,身体痛也有,然后呢虽然好像没有看到有直接的烦,可是呢,口渴也有,想喝冷饮也有,那闫云科就是好像是一下子找不到可以用大青龙汤就好了。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鬼盖,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考仲景用人参的条文共76处,出现在42个方剂中。《药征》认为「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惊」。《别录》云:「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谓其「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大明日华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本草经疏》称:「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正》谓:「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新编》论人参指出:「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

        人参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补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宋代前主要用其生津止渴,益气补虚,金元之后,始用其大补元气以固脱。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医家对人参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有明显扩大。笔者根据前贤经验及姜良铎老师用药体会,将其归纳为5大功用,现介绍如下。

        大补元气

        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等,均选人参大补元气,除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外,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和强心固脱,为拯救虚脱之第一要药。配干姜、桂枝以补气回阳,除阴霾,治表证误汗吐下,致阴竭阳亡,或直中三阴,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细者。可单用人参15~30克浓煎取汁服,即(独参汤)有明显补气固脱之效。如大失血者,尤当独重用人参补气摄血,此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陈士铎云:「人参脱于一时,血失于一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它药缓不济事,必用人参作一剂,服以救之。」

        近年以人参或参附汤、生脉散之煎剂或注射液救治各种心力衰竭、休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补五脏

        补心定悸,主胸痹,心动悸

        仲景用人参汤治疗「胸痹,心中痞气」;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九痛丸治九种心痛,皆用人参安神定悸。《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药征》云:「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名医别录》谓人参能「通血脉,破坚积」。《证治准绳》养心汤、《济生方》之归脾汤,皆用人参治心悸,失眠,脉细弱者。《圣济总录》卷55用人参配吴茱萸治疗胸痹心痛。

        现代临床用人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补脾养血,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

        人参甘温入脾经,补脾益气,振脾阳而资化源,有气血双补之效,为补脾要药。具有改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 *** 造血器官,促进造血机能旺盛。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香,脘腹虚胀,大便溏泄者,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如兼寒者加干姜温中祛寒;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之证者,伍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肌肉张力,有升阳举陷之能。

        健脾调中,主吐利

        人参为补益脾胃之要药,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故止呕尤为专长,善疗虚寒性吐利。吴茱萸汤治疗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或夹肝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外台》黄芩汤主凡中寒气少之干呕下利;大半夏汤证亦为虚寒性的胃反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之证,为素体阳虚不足,感受寒邪以后又经吐下,致脾气下陷,寒盛于下而吐利并作;桂枝人参汤证是虚寒性协热下利;理中丸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此里寒重当用理中丸先温补中阳,使阳复寒消则吐利自除。

        仲景在应用以上诸方中均用人参健脾和胃,调畅中州,治疗呕吐时多用生姜、半夏、吴茱萸相伍;治疗下利时多与干姜合用;夹有郁热者可配黄连、黄芩;兼有表邪者可加桂枝解表,调和营卫。

        益智安神,主心脾两虚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本经疏证》云:「人参为阴中之阳,其力厚,其性醇,故举安精神,定魂魄,而补五脏之征验具矣!」人参大补元气,化精微,生阴血,为益心气、通百脉、和五脏,养精神之要药,故能益智安神。多用治心脾两虚而致的失眠头痛,惊悸健忘,神疲倦怠,精神恍惚等症。方如《济生方》之归脾汤,补脾养心安神;《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

        补肾助阳,主少阴阳虚,阴寒凝滞证

        人参禀性中和,气冠群草。补气助肾阳见于附子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及「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成无己曰:「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于阴也。」方中人参、附子相伍温补少阴心肾,以壮火之阳,而阴自和。陶御风在《临证本草》指出:「凡用参救绝,无非补肾,肾气不生,绝必难救,然救绝者,肾不至全耗,不必用参,肾若至绝,则不得不用参。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而下。但入肝肾须与熟地、山茱萸、牛膝等药同用,有补气生肾水之妙。」

        人参有强肾起痿之功,治疗老年性继发性阳痿和 *** 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 *** 不足或丧失 *** 者,均有一定疗效。

        补肺定喘,主肺痿,咳逆上气

        人参益肺气而充百脉,大补肺中元气。脾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仲景把这一相生关系应用于临床,用培补脾土的药物来治疗肺金的病变,如用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陈修园指出:「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资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虚,水气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中生姜甘草汤者,君生姜破饮行阳,蒸津液上滋,佐以人参,入太阴,振脾中之阳,育肺中之阴,又以大枣、甘草助之,为资生之始,令土旺则生津制水矣。」「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用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方中人参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炙甘草汤治疗肺痿,方中人参也是起补土生金的作用。

        如肺肾两虚之喘咳者,配蛤蚧、胡桃肉、肉桂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近年用之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哮喘,均有良效。

        益气生津

        人参味甘微苦,善补气益阴,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云:「止消渴」。《本草纲目》论人参之主治云:「止渴生津液」。《本草经读》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后,亡其津液。」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自汗不止之「渴欲饮水」;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门冬汤用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取人参之清润以生津止渴。小柴胡汤方后云:「上七味……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此亦说明用人参之意,旨在生津。

        仲景还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益阴,治霍乱病亡阳脱液的证候。以上皆说明了人参具有益气生津补阴之功能。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治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人参可补内虚助生发之气,使少阳之邪透达于外,以达安内攘外之功效。旋覆代赭汤以人参治痞;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人参佐厚朴、生姜、半夏消腹胀。余如治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治日晡所发潮热的柴胡加芒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柴胡桂枝汤等,均用人参。

        由此可看出,小柴胡汤确实是和解之专剂,但柴胡、黄芩只是和解外邪,真正和解表里者为人参。

        扶正祛邪

        人参大补元气以助正气,《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除邪气」;《药性论》云「主五劳七伤,虚损微弱,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纲目》谓可治「男妇一切虚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T细胞,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应激能力。人参与祛邪药合用,对正虚邪实或邪未尽而正气先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作用。如桂枝人参汤治「太阳病,外证未除,又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治太阳病「身疼痛,脉沉迟者」;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均取人参扶正祛邪之功。后世之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均从之立意。

       好了,今天关于“半夏厚朴汤条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半夏厚朴汤条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