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录片那么多,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2.电视连续集,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少集

3.《舌尖上的中国》被拔高的解说词,是一种什么体

舌尖上的中国英文名称_舌尖上的中国家常英文

曲名:《舌尖上的中国: 片头音乐》(Opening of a Bite of China),作曲、制作:阿鲲(Roc Chen)。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该片第一季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首播,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

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第三季于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作为一部探讨中国人与食物之间关系的美食纪录片,以食物为窗口,读懂中国——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一方水土一方人”,本片将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与故土难离。人们收获、保存、烹饪、生产美食,并在其过程中留存和传承食物所承载的味觉记忆、饮食习俗、文化样态与家常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近观食物之美,远眺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

在历史演化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节目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拍摄地点多达115处,调研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倾力为观众呈现视觉及精神大餐。

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那么多,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3年1月10日在京正式启动,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

电视连续集,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少集

可能是因为我们落后过,所以我们对自己总是没有信心。当其他国家都说中国是强国时,我们仍旧会自我审视,只有在“吃”上,我们才是有信心的。

几乎没有人会否认中国料理的伟大,中国人爱吃,中国人也会吃,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

两部纪录片,我每集都刷过很多遍。看别人做菜是一种享受,看别人吃东西也是一种享受。

中国料理吃的不仅仅是味道和营养,更是一种情感。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更是家家户户,联络和表达感情的必备。

喜欢看舌尖,因为它会让我想到家常菜,会让我想起父母。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想回家和爸妈一起吃饭。

喜欢看舌尖,因为它贴近我的生活,让我感觉很温暖。

喜欢看舌尖,更是因为喜欢老祖宗的智慧和精神。

喜欢看舌尖,因为吃是我们骨子里自带的属性,做菜是我们自带的技能啊。

《舌尖上的中国》被拔高的解说词,是一种什么体

《舌尖上的中国》目前为止出了2季,第三季已进入筹备阶段,预计将在2015年底或2016年初开播。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集数:8集

单集时长:50分钟

第一集《脚步》

第二集《心传》

第三集《时节》

第四集《家常》

第五集《相逢》

第六集《秘境》

第七集《三餐》

第八集《花絮》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集数:7集

单集时长:50分钟

第一集《脚步》

第二集《心传》

第三集《时节》

第四集《家常》

第五集《相逢》

第六集《秘境》

第七集《三餐》

《舌尖上的中国》被拔高的解说词,是舌尖体,但又很美。

解说词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来感染受众,受众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解说词的感染,来影响受众的行为。而《舌尖上的中国》对现代生活及历史文化的挖掘,思考,纪录,对社会典型人物、的纪录,则是其社会舆论引导作用的体现。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不论其教育意义还是舆论导向都做得很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中这样写到“日照时间逐渐变短,又到了挖蕨根的时候了。欧洲考古发现,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烘焙而成。莽山瑶族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淀粉,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邓开风的祖辈过着游耕游居的生活,被称为‘过山瑶’。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成为了过冬主食。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有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这段解说既写出了传统的美食—糍粑的用材,又写出了中国古人的“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

《舌尖上的中国》每集节目都有自己的主题,如“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等,其解说词的创作,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地域的美食进行介绍,同时更加注重体现其所包含的文化和人文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创作注重深入探究从美食表面来发觉其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注重美食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探讨中国美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